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宗祠牌坊古屋老巷 罗驿:千年古村散落的历史遗存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作者:  时间:2012-08-23 17:32:54



   核心引读

    海南是历史上的移民岛屿,千百年来,一批批来自中原的移民在经过风浪的颠簸而踏上这片孤悬海外的岛屿后,琼北一带自然成为了他们首选的安家之地。地理位置的缘故,使得琼北地区较早接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也造就了琼北地区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澄迈县白莲镇罗驿村,于两湖之中聚族而居,水秀山光,人杰地灵。罗驿得名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这里曾经是古代琼西的交通要道。据考证,罗驿古称倘驿,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倘驿就是琼北通向琼西的一处重要驿站。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在前往昌化军(今儋州市)报到及踏上归途的路上,就曾经在此处寓宿,并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著名诗章。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村中,那些散落其间的古迹,就是琼北地区值得品鉴的人文活化石。

  一座宗祠见证世代书香

  驱车来到罗驿村,在公路边,即可看到一座规模庞大的乡村宗祠。这座拥有三进三间的四合院古建筑,占地近七千平米。大门威武的石狮以及那象征着五岳朝天的山墙,庄严而大气磅礴。祠堂内设立的村史馆,则展示了罗驿李氏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人文辉煌。

  据罗驿村史资料所记,李氏宗祠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为纪念罗驿村的李氏始祖李文英而建,关于罗驿的开村始祖李文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宋朝末年,李文英来到罗驿教书,并定居于此。有一次,学童迟到,李文英照例拿起戒尺责罚。学生向李文英述说迟到原委,说上学途中看到了一群小龟驼着一只死龟,他们觉得好奇,于是就在后面跟着,一直到了山上,看着小龟将死龟埋葬才返回。李文英听后也觉得怪异,于是掏钱让学生买甘蔗,让他们顺着远路一边走一边吃,直到葬龟的地方再返回。等到了人少的时候,李文英顺着甘蔗渣,找到了葬龟地。作为读书人的李文英觉得,这块“龟寿地”定能福泽后世,于是将这里选为自己百年后的栖身墓地。虽然李文英的相地传说难以考究孰真孰假,但在后来,李氏一门枝繁叶茂,成为了当地著名的书香望族却是不争的事实。

  脚踏着李氏宗祠院内的青石板地砖,抚摸着那些饱经岁月风霜而又被百年的书香浸润得充满了灵气的石头柱子,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遥想当年,这里也曾书声琅琅,这里也曾科名兴盛。或许是开村始祖是教书先生的缘故,罗驿村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元朝时期,村民就争相送子到外县求学,这些人学成归来后又在村里设学馆收徒,教授学业。在浓厚的学风影响下,罗驿村在功名科举上可谓硕果累累。元朝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罗驿村李震器应湖广乡试中举,成为了澄迈有史以来第一位举人;明朝永乐年间,李震器之孙李惟铭高中辛卯科举人,紧接着李惟铭之子李金又在景泰癸酉科乡试中折桂。此外,在整个封建科举时代,罗驿村还出了34名贡生,这些榜上有名的先贤,让罗驿村赢得了“书乡”的美誉。

  清嘉庆十七年,海南探花郎张岳崧受邀来到罗驿村,在李氏宗祠内为该村学子授业讲学,并亲笔给这一座人文蔚起的书院祠堂写下了“万叶枝柯”的匾额。1919年,因海盗猖獗,著名的澄江书院也曾迁到李氏宗祠办学,随后改建为澄迈县立第二高级学堂。革命年代,这里更是成为了培养志士的红色摇篮,李独清、李定南等琼崖纵队元老在此以校长或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点燃了琼崖革命的星星之火。



李恒谦故居中的木刻

  父子举人两座牌坊今存一

  走出李氏宗祠,沿着村内的石板小路西行几百米,穿过零散的石头老屋,就能看见一座牌坊。虽然在李氏宗祠里就知道这是纪念罗驿村李金乡试中举所建的功名坊,但怎么也想不到,经过多年的沧桑,曾经巍然而立、被视为骄傲与荣耀的步蟾坊,如今却湮没在一片比人还高的草丛中,牌坊上部的屋檐结构,已经坍塌损毁,只有那字迹依稀的“步蟾”,述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一位科举高中的历史名人。据村中老人介绍,原先在步蟾坊的旁边,还有一座“文奎坊”,两座并肩而立的牌坊是纪念李唯铭、李金父子二人的举人功名建筑。祖辈相传,在父亲李惟铭中举后,文奎坊率先建起,为了激励儿子也能致力于科业,父亲承诺只要儿子考中,就为其营建一座更大的牌坊。后来,李金果然乡试折桂,父亲也信守诺言,在文奎坊的旁边建起了步蟾坊。值得一提的是,李金中举后,出任赣州府雩都县训导。卸任后,李金也发扬了罗驿村读书人的优良传统,回乡设馆讲学,在秀峰山上创建了澄迈历史上的第一座书院——秀峰书院。

  父子举人历史上并不罕见,但两座父子牌坊却还真是不多见的事情,假使能保留至今,一定会是海南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可惜的是,现今已经找不到文奎坊的踪迹,只留下儿子的步蟾坊仍在岁月的风雨中孤单挺立,也让游人心生世事如烟、何来万古的叹息。

  除了功名牌坊,罗驿村还保留一座节孝坊。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村东,在一片农田中,节孝坊突兀其中。走近观察,节孝坊的完好程度要明显好过步蟾坊,匾额的中部,阴刻着大大的“节孝”二字,在这两字的中央,镶着一块小方石头,阳刻着一个“旨”字,表明了这座牌坊是由皇家颁旨所建。关于节孝坊的具体文字资料,记者在村史馆中没有找到具体的记载,牌坊上的小字,也已经难以辩认。从村民们那里听来的信息是,大约在雍正年间,有临村苏氏嫁入罗驿村,新婚之夜丈夫便发病离开了人世,年仅22岁的苏氏矢志守节,并一直孝敬公婆终老。苏氏的行为让村中父老感动,于是由在外任职的族人将其事迹上报,朝廷降旨准许兴建节孝坊给予表彰。驻足于节孝坊前,在苏氏的高德幽光里,品味着一个年轻寡妇的懿行。虽然说封建社会的余毒需要清扫,但在困境中的坚守,放在当代,又何尝不是一种值得颂扬的美德?


村民家中的古石器

  古屋老巷宁静的乡土气息

  所谓“智人多爱水,择滨起家园”,罗驿村的开村始祖想必也深谙此道。整个村落位于一南一北两个水潭之间,房屋围潭而砌,看似散落无章,却也布局奇妙,其间的青石板巷道和火山石砖墙,为古村落民居描出几笔青秀。

  罗驿村的古屋,最大的特色是房墙几乎全是不规则的火山石所砌成,保留着中华民居传统的木石结构。在村中的小巷道,也几乎全部铺上了青石板,狭长而幽深。据了解,这些村道都是由罗驿村清代李恒谦捐资所建。在古代,罗驿村不仅“文士接踵”,更是“官员济济”,共出有文武官员40人。其中,清代李恒谦(1788年~1859年)曾历任云南省永昌府、开化府、澄江府、丽江府等多个地方的知府,并升任云南省通判。李恒谦在有生之年,出资铺筑村中大小石道30条,计3500米,并建村中乐道桥、道阳桥、初八墓桥等3座石桥。记者听着村民的介绍,犹感脚下所踏的石板路,散发着一个宦游赤子浓浓的乡怀。顺着村民的指引,记者走进位于村落东南面的李恒谦故居。这栋两进三间的老式民宅,从外表上看,还真算不上宏伟,如果不是斗拱上精美的花篮木刻,你想象不出这里就是曾经贵为一省通判的故居。

  除了李恒谦故居,村民还将记者领到了一处被称为“铁木屋”的老宅,这座房屋外围用火山石砌成,室内的木头柱子及其他木制构建全部是铁树,坚硬异常。据介绍,此处老宅已经荒废多年,屋顶部分坍塌,但在潮湿的环境中,铁木构件却没有一丝腐蚀的迹象,用手叩击,梆梆的响声让人不得不惊叹于铁木的神奇。

  默默穿行于一户户民居之间,迟暮的老宅愈发幽暗凄迷;古树杂草下打鸣争闹的鸡鸭和池塘里戏水的白鹅增添了一份生动,那些双目微闭在院门口憩息的耄耋老者又给人一种宁静的体验。在这样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中,可以品读出罗驿古村灿烂的历史文明,也能感受与都市决然不同、充满乡土的气息。

  记者手记

  罗驿是一部翰墨飘香的古籍,闭目冥想,一个村庄出了祖孙三位举人,放眼琼崖,其中有几?那傲然挺立的“步蟾坊”,也不过是罗驿村文明昌盛的一部分。古老的建筑,壮观的文士群体,还有那些族谱中丰富多彩的古典诗词,无一不折射出这一琼北乡村厚重的文化光芒!(记者曾兆旺)



   核心引读

    海南是历史上的移民岛屿,千百年来,一批批来自中原的移民在经过风浪的颠簸而踏上这片孤悬海外的岛屿后,琼北一带自然成为了他们首选的安家之地。地理位置的缘故,使得琼北地区较早接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也造就了琼北地区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澄迈县白莲镇罗驿村,于两湖之中聚族而居,水秀山光,人杰地灵。罗驿得名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这里曾经是古代琼西的交通要道。据考证,罗驿古称倘驿,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倘驿就是琼北通向琼西的一处重要驿站。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在前往昌化军(今儋州市)报到及踏上归途的路上,就曾经在此处寓宿,并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著名诗章。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村中,那些散落其间的古迹,就是琼北地区值得品鉴的人文活化石。

  一座宗祠见证世代书香

  驱车来到罗驿村,在公路边,即可看到一座规模庞大的乡村宗祠。这座拥有三进三间的四合院古建筑,占地近七千平米。大门威武的石狮以及那象征着五岳朝天的山墙,庄严而大气磅礴。祠堂内设立的村史馆,则展示了罗驿李氏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人文辉煌。

  据罗驿村史资料所记,李氏宗祠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为纪念罗驿村的李氏始祖李文英而建,关于罗驿的开村始祖李文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宋朝末年,李文英来到罗驿教书,并定居于此。有一次,学童迟到,李文英照例拿起戒尺责罚。学生向李文英述说迟到原委,说上学途中看到了一群小龟驼着一只死龟,他们觉得好奇,于是就在后面跟着,一直到了山上,看着小龟将死龟埋葬才返回。李文英听后也觉得怪异,于是掏钱让学生买甘蔗,让他们顺着远路一边走一边吃,直到葬龟的地方再返回。等到了人少的时候,李文英顺着甘蔗渣,找到了葬龟地。作为读书人的李文英觉得,这块“龟寿地”定能福泽后世,于是将这里选为自己百年后的栖身墓地。虽然李文英的相地传说难以考究孰真孰假,但在后来,李氏一门枝繁叶茂,成为了当地著名的书香望族却是不争的事实。

  脚踏着李氏宗祠院内的青石板地砖,抚摸着那些饱经岁月风霜而又被百年的书香浸润得充满了灵气的石头柱子,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遥想当年,这里也曾书声琅琅,这里也曾科名兴盛。或许是开村始祖是教书先生的缘故,罗驿村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元朝时期,村民就争相送子到外县求学,这些人学成归来后又在村里设学馆收徒,教授学业。在浓厚的学风影响下,罗驿村在功名科举上可谓硕果累累。元朝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罗驿村李震器应湖广乡试中举,成为了澄迈有史以来第一位举人;明朝永乐年间,李震器之孙李惟铭高中辛卯科举人,紧接着李惟铭之子李金又在景泰癸酉科乡试中折桂。此外,在整个封建科举时代,罗驿村还出了34名贡生,这些榜上有名的先贤,让罗驿村赢得了“书乡”的美誉。

  清嘉庆十七年,海南探花郎张岳崧受邀来到罗驿村,在李氏宗祠内为该村学子授业讲学,并亲笔给这一座人文蔚起的书院祠堂写下了“万叶枝柯”的匾额。1919年,因海盗猖獗,著名的澄江书院也曾迁到李氏宗祠办学,随后改建为澄迈县立第二高级学堂。革命年代,这里更是成为了培养志士的红色摇篮,李独清、李定南等琼崖纵队元老在此以校长或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点燃了琼崖革命的星星之火。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