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政府扶持民间传承 海南黎苗非遗活力重现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8-25 15:52:32 星期六

     8月22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国家级黎锦纺织技艺传承人刘香兰和20多位女子早早地来到了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拿出腰织机,又开始了一天的织锦生活。就在几年前,这20多位黎族妇女的主要收入还是靠种水稻、种木薯,但自从组建了黎锦公司后,生活变了样,去年一年,公司靠黎锦编织和出售就有200多万元的收入。

  黎锦,海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专家学者还在为它的保护大声疾呼,如今人们欣喜地发现,它已经在市场中开拓出一片生存空间。

  连日来,记者深入保亭、五指山、琼中、白沙、昌江等民族地区采访时发现,海南省的黎苗非遗项目黎锦、黎族制陶、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民歌等,都已渐渐找到新的生存土壤,非遗传承生态环境慢慢生成,一些黎苗非遗在政府、民间和市场的力量推动下,开始显现勃勃生机。

输血:黎苗非遗基因得保存

  非遗常被喻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非遗传承人则被称为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被传承和发扬。2006年,我国启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海南共将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其中有13项分布于黎苗民族市县。

  8月21日,在五指山黎族纺染织绣黎锦传习馆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教年轻人织黎锦,每逢周二、周四,这里都会有黎锦专门课。来这里学习织黎锦的有附近的村民,也有大中专学生。在这里,不但有黎锦的活态教学,也有黎锦展览。

  据五指山市文化馆馆长黄翠玲介绍,该馆由国家、省、市三级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市里还划拨了200多亩地,开发黎锦纺染织绣原料基地。政府在黎锦保护上下了很大功夫,目前成效显著,了解黎锦的人越来越多,学织黎锦的人越来越多,黎锦销售市场也越做越大。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邓景华介绍,抢救、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内容,要实现对非遗的活态保护,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首先要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保存文化基因。

  在海南省众多的非遗项目之中,黎锦是保护和传承得最好的。邓景华告诉记者,在黎锦保护上,政府多个部门联手挖掘、抢救、整理、记录,在保持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如今,在保亭、五指山、琼中、白沙、东方、乐东、昌江等市县,都建立了黎锦传习馆。

  黎族民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妚大,黎族民歌的传承人。2007年,鉴于王妚大对琼中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和重大影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授予老人“琼中民族终身成就奖”和“琼中民间艺术大师奖”,同时开始对王妚大的民歌进行挖掘整理。琼中文化馆馆长何丕杰介绍,通过近一年多的抢救,王妚大的民歌整理挖掘基本结束,许多民歌已经被歌舞团搬上舞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而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村,黎族制陶的传习馆也已建立起来。制陶传承人羊拜亮不但把技艺传给了女儿,还传给了孙媳妇、曾孙女。在政府的指导下,黎族制陶完成了4代传承。在此基础上,昌江文体局还组织该县职业中学把制陶设为课外课,引导学生到传习馆学习。

  邓景华介绍,海南省在非遗的传承上建立起了很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政府在其中不但投入资金,而且还营造了很好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非遗有望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拾柴:黎苗非遗传承添薪火

  “非遗传承,政府主导力量必不可少,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同样十分重要。”省民族博物馆馆长李华权认为。

  8月19日,记者在昌江王下乡的洪水村,遇到了给洪水村茅草房做测绘的一组师生,学生们拿着测绘仪、米尺,精确地测量茅草屋的朝向、尺寸,老师正在茅草屋里制图,这12位来自三亚学院的师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去践行对海南非遗的保护。

  该校艺术学院环艺专业主任陈琳已经是第四次到洪水村。她一边画图一边说:“这个村的茅草房太典型了,我们利用暑期学生的社会实践,尽量去为茅草房保护尽一点力量,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行动,想让村民知道这些茅草房已经不是房子,而是文化,是遗产,希望他们都加入到保护队伍中来。”

  据其介绍,对洪水村测绘建档之后,他们还打算对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五指山的初保村等特色民居,作类似的保护。

  “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支持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海南省民族地区非遗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因素,可喜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之中。”海南省非遗保护专家王海昌说。

  非遗的保护,除了民间力量外,海南省许多民族地区还为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载体。

  8月20日晚,在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上,来自海南省各个地区的黎族民歌手欢聚一堂,用最欢快的心情,唱着各自地区的黎族方言民歌。而在黎锦大赛上,古老的黎锦工艺得以呈现,优秀织女有了展示技艺和交流的舞台。

  何丕杰介绍,每年琼中举办三月三节,是一次真正的黎苗聚会,这样的节日中,琼中各项非遗得到展示。在琼中,唱黎族民歌的人越来越多。在黎母山镇的一个村庄,就有6支民歌队。

  黎苗非遗正在获得一个立体的生存空间。

开疆:黎苗非遗市场谋生路

  王海昌说,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一个地区的文脉,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对其“输血”,更需要找到自己的生存市场。

  记者连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发现,海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生存的市场。

  五指山番茅村被称为海南省黎锦第一村,刘香兰和村里的十几位妇女办起了黎锦公司,走进文化室,一群妇女正在忙着织锦。在现场,村民黄忠英告诉记者,村里有20多位妇女都加入到织锦行列,靠织锦,她们人均有2000多元的月收入,而且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在昌江石碌镇水头村,村里一些中老年妇女,拿出了尘封已久的织机,闲余时间开始织锦,织出的筒裙,一条可以卖到1500元。

  非遗的市场化之路,是非遗的有机土壤,邓景华说,“在非遗项目走向市场之初,我们还担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市场化会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弱化甚至异化了其传统文化内涵,但是现在看来我们是多虑了。”

  邓景华介绍说,在海南省民族地区的黎苗非遗保护,无论是昌江的原始制陶,白沙的双面绣,保亭的竹木器乐,在走向市场的同时,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文化印记。

  在五指山,刘香兰除了织锦公司之外,还组建了黎族舞蹈队,舞蹈队每天到农家乐去为游客演出,直接把跳黎族舞蹈变成了一项工作。

  在琼中,黎族民歌、舞蹈和苗族民歌借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借助“奔格内”山村客栈,已经传播到游客之中,让游客齐唱共跳黎苗歌舞。

  当然,黎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对非遗日渐重视,但是进入保护名录之后,保护计划老套、雷同,具体的保护措施思路并不清晰。另外,一些已经找到市场出路的非遗项目发展良好,但是没有找到市场出路的非遗项目保护仍有困境,像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的茅草房,在进行民房改造、村民迁出后,目前处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保护的状态,境地十分尴尬。(记者于伟慧李科洲 特约记者曾高文 陈志强)

 

 

 

相关链接

黎族器乐传承人的梦让黎族音乐响遍海南景区
海南黎族苗族民歌邀请赛在保亭影剧院开赛
本土原创舞蹈史诗《黎族故事》海口震撼上演
《黎族故事》30日海口上演 演员盼有固定演出地
《黎族故事》背后有故事
《黎族故事》在京上演 汇聚黎族原始文化元素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获"薪传奖"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