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里的“南京路”
文南街之于文城,如同南京路之于上海,中山路之于广州,中山路、博爱路之于海口。文昌人对文南街有着不解的情结,“去番”返乡的华侨都要到此一游以了却怀旧念乡之情。
古文城自明代隆庆六年(1752年)建城于现址,历经四百余年兴衰。清末民初,文城城区才从旧学宫城内的古城区渐渐发展至文昌河两岸,当时称“便民街”,也叫“下市”,后改名“文南街”。
据文昌文化研究会的林鸿平介绍,这一时期文昌受西方文化影响,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融、新老并存阶段。街道两旁的店铺在外观造型上,借鉴西方建筑艺术,结合传统风格建成了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南街的多数骑楼建设与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些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即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林鸿平说,文城人不会忘记,解放后我国北影、长影、上影、珠影等多家电影制片厂,均选择这文南街做为外景拍摄地,摄制了反映近现代题材电影,如《海外赤子》、《情天恨海》、《天涯怪客》和《台湾人的根》等十余部电影。
建街80余年,文南街曾是文城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旧时文昌有句俗话:“不逛文南街就不算逛文城”。如今的文南街,在文城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其商业地位依然。
76岁的文昌老作家谭显波说,这一公里长、300间商铺的文南街,承载了文昌华侨之乡的文化历史价值,也承载了众多海外文昌人的情感价值,文昌华侨有着浓厚的乡情观念,下南洋谋生,不带妻室,不背祖宗牌,两手空空而去,只要有积存就回家省亲团聚,投资置业,年老了还乡安度晚年。
时光侵蚀原有风貌 此次改造前,文南街的骑楼风貌已几乎不存。最令林鸿平心痛的是,1990年代,政府强制全街一层门口廊柱统一贴上现代白色长条瓷砖,致使街道面目全非。
据林鸿平介绍,文南街在1992年的文城总体规划中,已被列为保留街道。在2000年的城建规划中也确定为依原貌修复予以保护,并于2002年通过专家论证。
尽管如此,文南街旧貌还是渐渐地被侵蚀、破坏,而没有真正得到保护、修缮。
促使文昌市政府下决心对文南街进行改造的直接原因是:2010年的大洪水造成文南老街严重损毁。
文昌市副市长郝书文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文南街部分骑楼,由于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已失去使用价值,成为危房。这些楼房产权人都先后将自家的骑楼拆除重建,改建为当代楼房,有的建有柱子,有的完全不建柱子,楼高3至7层不等,有些骑楼甚至贴上了现代的马赛克,几乎失去了骑楼特色。
由于年代久远,文南街许多建筑墙面剥落,花饰残缺,广告招牌样式不一,电线拉接纵横交错,同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商业业态层次较低、消防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郝书文历数了文南老街存在的众多问题后说,如果现在不对文南街进行抢救性修缮的话,可能十年后连现在的风貌都不复存在了,文南街已经到了不改造不行的地步,所以2010年水灾后市政府下定决心对其进行改造。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