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池娇”,元代最流行纹饰
元青花釉色和图案风格所显示的元代文化特征。
元代蒙古民族素有“尊天尚白”的习惯,蓝白两色是蒙古人精神的表现。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族历史上曾以苍狼和白鹿为图腾崇拜。“苍”代表着天,天色为蓝,象征天父;“白”代表着地,冬地为白,象征母亲。所以自古崇尚蓝白两色。《马可波罗行记》还记载,每逢新年,举国白衣,俾此全年获福。因此天蓝地白与青花白瓷之间形成一种潜在的对应,这是草原民族崇尚青白的根源。
在元青花瓷图案中,鸳鸯莲池纹是其最流行的装饰图案之一。古人视鸳鸯为爱情的象征。元青花上的鸳鸯纹都成双成对出现,并与大片莲池相配,构图非常饱满,绘工追求精细。有的作主题纹饰,有的作辅助纹饰,既有一定的模式,又在定式中追求细部变化。这种特质的纹饰风格是与元代服饰上风行刺绣鸳鸯戏莲纹相关。将这种纹饰统称为“满池娇”者,是应了元代著名画家、奎章阁大学士柯九思《草堂雅集·宫词十五首》诗:“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九思还在《宫词》后作注释解释到:“天历间,御衫多作池塘小景,谓之满池娇”。
“满池娇”,其名甚雅,宋元就已成一固定名称,后将以荷叶、莲花、鸳鸯、鹭鸶、虫鱼嬉水等为主题,表现荷塘小景、描绘自然界生机盎然、祥和安宁的池塘美景都称为“满池娇”了。它包含了人间爱情、家庭、团圆之意境。
元青花,用于殿堂收之窖藏
元青花,是指元代烧制的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过1300℃高温,一次烧成蓝白两色花纹相间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产地是以景德镇为中心。元青花因烧造历史短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青花瓷初现于唐代,宋有零星闪现,元代忽然成熟,明清才得到进一步繁荣发展。元青花的主要成就是承上启下结束了宋以前瓷器“重釉色而轻胎质”的倾向,开始了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胎方式,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能烧造出许多颇有气势的大型瓷器。更重要的是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开创了绘画与瓷器相融为一体的新技法,找到了在瓷胎上绘画的颜料———钴土矿,并掌握了用毛笔蘸黑灰色钴料浆绘花纹在坯件上的技术,经炉火艺术,创造出了成熟的青花瓷器。它被用之于殿堂、收之于窖藏,传之于民间、畅销于世界,被誉为中国的“国瓷”,成为十四世纪世界彩瓷的最高成就。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