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淮河河畔的装甲兵学院出现了一批“学生兵”,他们战酷暑、比作风、拼干劲、练技能。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251名签约国防生。进行为期25天的基地化集训。
报到第一天,为摸准这支具有“高校学子”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国防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教育训练的针对性,集训队组织了一次“集训,你准备好了吗 ”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给国防生们把了一回脉。
“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做一名合格国防生”、“为国防而生”……国防生们的满腔热情跃然纸上。然而,却还有不少人坦承自己从未真正踏入军营开展正规化军事训练,缺乏信心,存在畏惧心理,担心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针对国防生初期思想多元化的特点,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集训工作的首位,利用学院特色资源和驻地红色资源,组织大家参观院史馆和小岗村,坚定从军报国之志。
“我们将红色文化融入集训全程,用红色文化砥砺国防生精神品质,筑牢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国防生们练思想、练作风、练意志,为他们今后到部队任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该院政治部黄志启主任说。
来自安徽大学的陈大帅曾困惑和迷茫自己的选择,参观完沈浩纪念馆后,他被深深震撼了。他在日记里写道:“沈浩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他热爱的事业,让我更加明白,忠诚和奉献是我们国防生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直线方块、手型队型、歌声口号声、标准规范、紧张严肃构成了每天的风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孙姗姗述说自己连日来的感受:“在这里,我懂得了国防生的字典里没有‘后退’两个字。”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施佳丽,在3000米考核中,她不顾膝盖的伤痛,坚持到终点。“每次想要停下脚步的时候,我想到作为一名军人,不能轻言放弃,要从艰辛中品味快乐,从快乐中追寻真谛。”施佳丽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国防生的心声。
“这短短一个月的集训,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对军营生活有感性的认识,锤炼纪律意识、吃苦意识,更要让他们有扎根基层的底气和永不言败的豪气。”看着训练场上虎虎生威的国防生,该院训练部部长刘忠民感到欣慰。
“90后”的国防生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喜欢我的地盘我做主,但是通过一次次对严格纪律的认识、对集体荣誉的感受、对作风养成的体会,一切在集训间悄然发生变化。
服从命令意识强了,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国防生谈到的最多的变化。国防生荣博超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在学校听到集合哨声,大家都是慢腾腾地走过去,人到齐至少要5分钟,现在听到哨音,大家立马跑起来,恨不得从楼上直接跳下去,半分钟不到就集合完了。”
有些学生原来在学校里什么活动都不想参加,如今在比赛场上却是“嗷嗷叫、响当当”,不仅主动参加活动,还积极动员同学参加。通过基地化集训,很多国防生团队意识明显增强。(完)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