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经老师和海南黎族歌后王妚大同台演唱(资料图)
老同事回忆共事时光
今年已是77岁高龄的邢德云,是谢文经1954年到1970年间的老同事。她介绍,谢文经担任当时的广东民族歌舞团歌队队长,她是副队长。在她的记忆中,谢文经表演的节目几乎全是海南的民歌,或者是他自己创作的,或者是跟着老百姓学了之后改编的。
怎么学呢?邢德云说,当时他们担负着宣传民族政策的任务。他们的宣传不是口头去说教,而是通过表演各个民族的节目,让大家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实际上,随着他们的表演越来越多,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有不少村民挑着锅背着被服,一直跟着歌队看表演,一跟就是十多天。
每次下乡表演,一到村子里就放下行李,找当地懂民歌的村民学歌。因为陌生很多村民会害羞不唱,他们就先唱,你唱一首我唱一首,慢慢地大家打成一片,学习到了不少民歌。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是下黎村苗寨,由于言语不通,他们更多的是学习,让自己的唱法味道更浓厚。
说起当时的条件,邢德云很是感慨。她说,当时他们在歌舞团住的都是茅草房。下乡的话,晚上睡觉男女中间隔着一块布,一块帆布当床单,天当被地为床。最艰苦的是,当时的黎族地区没有路桥。要下到村里去表演,都是一辆牛车拉着设备,队员全部走路,逢山翻山,逢水涉水。经常一趟要步行几十里路,有时候河水没到脖子处,上了岸边走边晒干;有的时候遇大量的山蚂蝗围攻。
有一次为了给一个只有27个人的小村庄表演,他们的小分组步行去,晚上凌晨3点才回。第二天一早,又赶到其他村庄去表演。“那个时候一点没觉得苦,反而觉得太有意义了,去了一个地方赶紧拿起日记本来记,觉得越艰苦越有意义。”邢德云说。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