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苗歌舞在局部地区取得市场成功的同时,曾经辉煌的民族市县歌舞团,现在大多却陷入生存困境———
本报记者于伟慧 李科洲 特约记者孙体雄黎大辉
【黎苗文化保护山区行】
保亭县民族歌舞团在俄罗斯演出黎族传统歌舞本报资料照片
9月5日,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内,原生态表演节目《槟榔·古韵》正在上演,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独木鼓、椰胡、叮咚、哩咧、牛铃、牛角号等黎族传统乐器开始奏响,黎家姑娘小伙跑上舞台,织锦、舂米、采山兰、酿酒、狩猎、烧陶等,一系列黎族苗族生活场景通过歌舞形式,展示给游客。
2011年新年之初,槟榔谷旅游景区开始推出这台大型原生态黎族苗族歌舞,每天观众达四五千人。黎苗歌舞,在保亭的槟榔谷找到了新的市场;槟榔谷,也借黎苗歌舞增添了新的生机。
而就在槟榔谷黎苗歌舞大放异彩之时,我省8个民族市县的歌舞团还处于困境之中,缺资金,缺演员,缺市场,艰难地生存在政府供养的状态之中。随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民族市县歌舞团如何破冰寻出路,成为摆在各个歌舞团面前的大问题。
普遍困境:有需求没市场,艰难生存
9月1日晚,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儋州村,一辆流动舞台车开进了村旁的开阔地。这是白沙歌舞团今年送戏下乡巡回演出的第28场,吸引着附近的乡亲们,也博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
白沙歌舞团现在成了白沙文艺下乡的主力军,确实丰富了乡村农民的生活,但并未激活这个“老迈”歌舞团。
之所以说老迈,是因为这个团演员的平均年龄达31岁。歌舞演出,本来应该是年轻人唱主角,但是这个团中,年龄老化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待遇太低了,年轻人不愿意来,偶尔招到几个年轻人,但是都留不住。”白沙歌舞团负责人向记者吐露心声。
其实在白沙、昌江、东方、乐东4个地方,歌舞团面临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每年有50万元到80万元的财政拨款,完成规定的30场到50场文艺下乡演出,演员吃不饱、饿不死,许多优秀演员相继流失。更大的困扰是,歌舞团难觅市场,找不到出路,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
东方市文体局副局长陈裕芳说,这几个民族市县的歌舞团境况都很相似,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80年代的文工团,到90年代后的民族歌舞团,它的体制里,流淌着国有歌舞团的血液,承担着政府文艺下乡的重要任务。光靠政府的财政供养,很难激活这支演出队伍,让歌舞团自寻出路,受制于观念、体制、资金、交通等因素,又一时无法实现。
昌江黎族自治县歌舞团的情况似乎更糟,除了上述问题外,还面临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到现在都无法定位自己的名份。该县文体局副局长谢良平介绍,昌江歌舞团既不属于国有单位,也不属于企事业单位,还不属于社会团体,但是又没有办法解散与合并,毕竟它是县里一支重要的文艺队,承担着县里文艺下乡和大型活动演出的任务,所以到现在只能尴尬地存在。
相关链接:
海南黎族文化,如何再创辉煌?
8岁女孩黎族民歌手陈清雨:长大考音乐学院
黎族双面绣继承人: 市场中坚守民族特色 [图]
黎族器乐传承人的梦让黎族音乐响遍海南景区
海南黎族苗族民歌邀请赛在保亭影剧院开赛
海南是文化的沃土 《黎族故事》震撼海南观众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