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甘什岭槟榔谷旅游区,黎族姑娘与游客跳起竹竿舞。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 摄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黎苗文物陈列馆,使用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陈列文物只有200多件,年游客量却达100多万人次;白沙黎族自治县博物馆,馆藏文物800多件,至今躺在一个破旧的仓库之中,终年不见天日。同样是文物,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恰恰体现了黎苗文化保护的两种方式。
对于黎苗文化的保护,一般都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活态的。
静态保护主要是对黎苗文化成果进行记录、收集、保存、陈列,必要的时候能够再现,我们也称为“标本”式的保护。而活态保护则要让文化生态在流传中继承,在展示中保护,在利用中发展,在活动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相合。
黎苗文化,作为海南省民族地区的文化DNA,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密码。这些密码要让人看到、听到、摸到、吃到、穿到、玩到、感受到,活态保护应该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市场:活态保护的水源地
两个黎锦村,一个是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一个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番道村。9月8日,记者先后来到两个村,现状却大不相同。
早在2006年,番道锦绣织贝有限公司就在番道村挂牌成立。当时,这个村庄曾是远近闻名的织锦村,村里40岁以上的妇女个个都是织锦能手。走进村子,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处处可见织锦的妇女。如今再走进该村,这种景象已经不见,织锦工具或堆在屋角或干脆不见了——一个曾红火一时的黎锦村,几年间便衰落了。
收购公司压价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王金梅告诉记者,织一套黎族服饰要1个月的时间,但是当时公司收购价才500元。2008年,一件织锦带在三亚市的市场价已是1000多元,就是在五指山市,也有700多元,但是公司的收购价才在300元左右。
村民曾试图自己去找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成功。
而另一个黎锦村番茅村,刘香兰的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办得风生水起,越做越大。多年前,刘香兰参加省里织锦比赛时认识一位客商,从开始时的被动销售黎锦,到后来主动开拓市场,到雇佣60多名村民织锦,路越走越顺。现在,她的织锦销往海口、三亚和保亭等地的景区和酒店,供不应求,在2011年,刘香兰的织锦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万元。
两个黎锦村的一兴一衰告诉我们,要有效地保护和弘扬黎苗文化,市场的注入力量至关重要。市场为活态保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海南省民族文化保护专家王海昌说:“目前我们对许多濒危的非遗项目采取了“输血式”的保护,这在现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非长远之计。
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可以花钱将其保护下来,但如果不能活态传承便只能是‘死灵魂’,最终只能像‘鱼干’一样进入非遗历史博物馆。要想让黎苗文化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要找到市场,让市场成为黎苗文化的生存沃土,成为黎苗文化活态保护的水源地。”
连日来,记者在民族地区采访发现,黎苗文化,凡是找到水源地的项目,都发展得十分好:在保亭的槟榔谷、呀诺达景区,黎族竹木器乐演奏成了最吸引游客的项目之一,每一个演奏队队员,都是当地农民,月收入都有2000元左右,黎苗文化走进景区表演,在增加景区吸引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使这种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在白沙,双面绣的传承人符秀兰找到了市场,每年靠绣双面绣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许多年轻人看到市场前景广阔,纷纷拜符秀兰为师学习双面绣技艺。
而黎族骨簮,作为黎族精美的头饰,却因找不到市场,缺少传承人,面临失传的境地;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黎族剪纸独树一帜,即使政府相关部门一再“输血”,但由于市场狭小目前未现生机。
相关链接:
学者建言:海南黎苗文化可实行“园区化”保护
品味海南黎苗风情特色美食——鱼茶
政府扶持民间传承 海南黎苗非遗活力重现
绚丽多姿的黎苗风情服装展示
保亭:黎苗文化的坚守者
福建海峡电视台将黎苗风情带到海峡两岸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