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玉沙村
改造后的玉沙村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出行惬意。
掀开装帧精美的22万多字的《玉沙往事》,记者仿佛看到玉沙人商海千舟竞渡、拼搏向前的身姿。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跃然于眼前,他们穿越历史的隧道,橐橐地走进读者的视线:唐装古笠、盐婆煮盐、青年学子赶考、共产党人宁死不屈、民众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洗脚上田”勇闯市场的顽强意志,尤其是玉沙人按照海口市委、市政府的规划,积极投身改造“城中村”,打造了海口市第一个“样本”。
近日,记者采访了《玉沙往事》编委会主任、总策划海口市龙华区玉沙股份合作经济社董事长陈新利和玉沙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黄志伟,听他们讲述编写《玉沙往事》的心曲,深受启迪。
陈新利谈《玉沙往事》
重任在肩 敢于担当
“盛世修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深深地懂得,村史志书的修订能够促使人们知古鉴今。”《玉沙往事》编委会主任陈新利说,“历史是人类的老师。玉沙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我们必须把玉沙人的历史记录好并传承好。”
陈新利告诉记者,水有源,木有本,人有根,玉沙村民对拥有自己的一部村史念念不忘。前些年村民中就有人酝酿编写村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动手。2009年7月,玉沙股份合作经济社新一届董事会成立后,村史编写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认为,我们这一届董事会和居委会领导班子假如不能把村史编写出来,将愧对先人,同时也无法向下一代人交代,玉沙村历史将由此出现断层,甚至湮灭。”“其实,编写《玉沙往事》说到底是一件抢救史料的工作,对充实海口地方史也是一种贡献。”陈新利动情地说。
由于缺少文字记载,诸多重要史料在流传过程中走样或者遗失,是十分令人可惜的事情。陈新利举了一个例子,如玉沙村经历过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孙玉莲已年近九秩,而他们中间最年轻的也已八十岁,所以要趁着他们身体尚好、记忆力还佳的时候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否则,将无从弥补这一史料的损失。
传承历史 弘扬民俗
村史编写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要求是,传承历史,把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玉沙民风淳朴,民俗独特,传承悠久。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玉沙民众中最大的节庆日。盐婆煮盐的传说代代相传,直到今日无论老幼妇孺人人耳熟能详。我们编写《玉沙往事》立足于把优秀的民俗详细记录,给今天直到后代人都是一席饕餮大餐。”陈新利激情满怀地说。
传说盐婆为了帮助玉沙村民克服缺少食盐而出现的体质羸弱肌黄水肿等疾病,费尽心思寻找食盐,并亲自制盐。玉沙庙里还供奉着两尊无头将军塑像,说的是当时跟随盐婆找盐的两名乡人鼓励盐婆煮盐制盐使了“激将法”,说如果盐婆煮出盐巴,情愿把头颅割下当“灶堑”。俩人果然没有食言。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让人感受其壮烈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玉沙村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符开棠、符开佑就是这一时期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村里的年轻人利用“数牛只”“抢夺日军布匹”的斗争策略破坏敌人军需供给,黄延四被日军活活砍死,其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玉沙人待人的宽广情怀和在搏击市场大潮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斗志,我们都可以从盐婆的神话传说里找到玉沙人精气神的源头。”陈新利自豪的如是说。
黄志伟谈《玉沙往事》
民众齐心 其利断金
“编写村史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恰恰一点历史资料都没有。这可能是大多数乡村普遍存在的现实情况。我们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决心通过全体村民努力,还原历史,保留曾经存在的历史。”玉沙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黄志伟深有感触地说。
“首先,我们组织起有各方面村民参加的编委会,重大事情由编委会讨论和决定。”黄志伟说,为补足历史资料的欠缺,经济社和居委会领导决定广泛发动广大村民搜集资料,并确定采访的重点人物和对象:一是熟悉村里历史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是村史的“活化石”,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是这些当事人的后代。当事人说“当时事”,事件讲述也较为生动深刻;三是通过村里的“小秀才”了解历史事实,寻觅资料采集线索。
“其次,组建精干的编写团队,这也是《玉沙往事》编写成功的重要因素。”黄志伟告诉记者,他们诚邀了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王锡鹏担纲,并组成编写团队。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不仅能准确把握历史进程脉搏,而且深谙民俗民情乡音,文字基础深厚扎实,编写工作自然水到渠成。
还原历史 资料翔实
村史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村庄所处地位和作为的客观反映。黄志伟说:“我们对采访得到的材料严格把关,对编写方法反复斟酌,不因年代遥远而放弃对资料准确程度的求证。”
采访中,黄志伟告诉记者,解放初期海口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玉沙村防潮工程投入资金,发动村民投劳,解决农田被海水浸害的问题。这一重大生产活动是党和政府对玉沙村民的关怀,同时反映了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发展生产加快经济建设的民生决策。
然而,村里有人提起这件事后,即便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也不能确认。编写人员随即分成两个小组到图书馆查阅档案资料,经过两天的辛勤工作,终于查阅到当时的实况报道:解放战争时期,玉沙村附近曾存在长满海草的浅海滩,在采访搜集资料时,有人提出是6000多亩,后经编写人员翻阅历史记载资料,证实是2000多亩。
对某些历史典故或者传说,大家同样小心求证。例如“玉沙无秀才,龙昆无门闼”,经过求证后,这句话最终被收入书里。
对照玉沙村如今的发展变化,让村民以及读者看到早已是天壤之别的景致,《玉沙村史》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了资料的翔实可靠。
后记
22万多字的《玉沙往事》或许还不足以将玉沙村的历史完整表述,但我们对陈新利、黄志伟以及他们的领导班子果敢作风、求实精神,厚重的历史责任感,表示由衷的钦佩,也从中窥见了玉沙人传承历史奋勇向前的时代风貌。《玉沙往事》将留给他们与后来人一座昨日历史的大观园,同时也丰富了今天海口的民俗宝库和人文景观。(记者陈婉娟 吴雨倩 通讯员陈文山)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