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南琼剧:在变革中屡获奖项
来源: 新华网 作者:陈 耿 时间:2012-10-09 15:15:11 星期二

清末:反清运动带给琼剧的变革

    清咸丰年间(1851—1861),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他的“红船”粤剧班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起事失败后,清政府取缔粤剧组织,捕杀粤剧艺人,不少粤伶辗转来琼,散落在全岛各县各乡,有的在军戏班里客串演出,有的设馆授徒,有的与海南艺人攀亲结义,称兄道弟。

    据1986年海南戏曲志编写组纂修的《琼剧志》介绍,在这些流亡来琼的粤剧艺人中,较有影响的是“十五仔”。

    “十五仔”,人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由于他多才多艺,戏路宽广,既擅长武生,又能反串旦角,既精通打击乐,又能吹奏短管等乐器,本土艺人称其能坐十五把交椅,因此送给他一个绰号——“十五仔”。

    “十五仔”逃亡来琼后,潜居海口关厂坊,在海口、府城设馆教戏,传授“江湖十八本”,培养了一批唱演“梆簧声腔”的弟子。此后,随着粤剧逃散艺人不断入琼,“梆簧声腔”的影响越来越大,促进了地方土戏和军戏的变化和发展。

    地方土戏旁征博采,吸收“梆簧声腔”的唱腔,大字牌子、小曲、锣鼓谱,逐渐由原来带帮腔的“曲牌联套体”衍变为以“板式变化体”为主的声腔。至此,地方土戏趋于暂时的稳定,逐步走向成熟。

    此外,原先只有“科白”的军戏,自“梆簧声腔”传入后,由于语言同源(当时的粤剧用官语演唱),广为吸收,逐渐由“科白戏”变为“唱曲戏”;同时开始重视脸谱,以不同的色彩和构图,表现不同的人物。

    周庆辉称,琼剧受粤剧的影响不仅是在清末,还持续到了今天,如锣鼓谱、曲牌和诸多表演元素,至今尚有粤剧的影子。

    首届海南省艺术节举办期间,来自广东的一位粤剧评委就惊奇地表示,琼剧的某些细节太像粤剧了,譬如锣鼓敲打的节奏以及一些唱腔的腔调等等。

民国:演变为启蒙运动的工具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1911—1919),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烈火也蔓延到了海南岛,琼剧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据郑放的《海南革命斗争大事记要》介绍,五四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文昌籍学生郭钦光参加大游行后身亡的消息传到海南,府城、海口的学生和各县学生代表,成立“琼崖十三属学生联合会”。学联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提倡爱国主义;宣传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新科学;宣传打倒私塾,兴办学校,提倡新文化。

    1919年6月,学联组织的剧团,由杨善集等人率领,赴岛内各县、市演出《大义灭亲》《破除旧礼教》《爱国女秋瑾》《灭种婚姻》《蔡锷出京》等。这些节目,内容触及时弊,唱词通俗易懂,颇受群众欢迎。

    民国十年(1921年),徐成章、王器民等在海口市创办、出版《琼崖旬报》,传播新思想,同时还聘请琼剧演员吴发凤、郑长和等,在海口南门组织“土戏改良社”和“琼崖伶人工会”。“土戏改良社”专门研究琼崖剧本,或著作,或改良,并改编旧戏,编纂新本,以实行社会改造。该社编辑的土戏剧本有《大义灭亲》《爱国学生郭钦光》《蔡锷出京》《灭种婚姻》《破除旧礼教》《爱国女秋瑾》《救国运动》《林格兰就义》等十几种。

    《琼剧志》记载: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海南文昌、琼东、琼山以张明凯、陈烈三等人为首,组织了“明新”“琼南”“华南”“琼文”等几个上演时装戏的剧团。因演出时身着时装戏服,群众称之为“文明剧团”,所演之戏,被称为“文明戏”。此外,琼剧著名花旦张禄金、陈成桂,著名小生陈俊彩、郑长和、李积锦,也编演以反封建、反侵略,颂扬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马伏波开琼》《七义殉难》等剧目,在岛内各地演出。

    周庆辉说,戏剧内容更新,势必促进艺术形式变革,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首先,文明戏穿着时装服,不拘泥于古装戏的表演程式,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文明戏演员大多来自学生、教师,未经科班训练,表演上多是生活照搬,流于自然主义;其次,唱腔方面,创造了“二字板”“三字板”“三五七板”,并改造“乞食腔”,发展成为“高腔”,这些新板腔在原来唱腔基础上改造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其三,吸收外来乐器,突破了原有的乐队建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但使用时不注意主从关系,甚至喧宾夺主,不讲究编配,有芜杂之嫌;其四,舞台美术方面,打破了“百戏一景”的旧规,开始出现了根据内容需要置景的戏曲舞台美术结构。

    然而,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土戏改良社”在白色恐怖的影响下,也随之解散,海南戏曲舞台开始萧条冷落,土戏走向衰落。

    1939年,日本侵占海南岛后,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琼剧空前中落,多数戏班息鼓停业,岛内仅存三个中小班、团,活动于海口、定安、琼东等地,但因景况不佳,也是时演时散,朝不保夕。加上戏霸、班主剥削艺人日甚,政府的娱乐税金与日加重,土豪劣绅敲诈勒索,艺人度日艰难,许多伶工由于生活所迫,出走东南亚国家谋求生计,琼剧一度几乎陷入艺绝人亡的景地。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