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百年苍翠》《下南洋》喷薄而出
“文革”结束后,琼剧再次唱响,30多年来,潜移默化之间,这一剧种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不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冲破一些历史上的禁忌,如何演悲剧和台上“死人”等,形式上也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就舞美而言,布景越来越精致和逼真,甚至能制造出真实的“流水”景观,因此,个别剧目光装台就用去两天时间。
不过,周庆辉也不无担忧地指出改革开放后,琼剧所面临的窘境,如移植剧目多,而创作剧目少的现象;再就是请来名家编排新戏,固然对发展琼剧有好处,但对保留琼剧传统程式(含表演、音乐、舞美、句法、字数、音节、韵脚、行腔、走调等)的保护,注意得还不够,很容易丧失琼剧这一地方剧种的个性;此外,个别新编琼剧的一些唱词属于新民歌自由体,是歌词而不是戏文,好听是好听了,却显得不伦不类。
在新编琼剧中,在岛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百年苍翠》和《下南洋》。
2005年8月,新编近代琼剧《百年苍翠》由海口市琼剧团初演,讲述了1905年爱国华侨海玉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从国外带回了橡胶树种,并播种在海南这片神奇的热土上。该剧把当时海南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现实和政治矛盾等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通过种植橡胶树,实现实业报国愿望,积极投身社会变革,实现政治救国两条路线的冲突,艺术地再现了海外华人和海南人民为实现中国之崛起而做出的艰苦努力。全剧故事跌宕起伏,剧情感人,唱腔优美,多次演出均获好评。
2006年11月,《百年苍翠》参加由文化部主办,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年底,海口市琼剧团陈素珍凭借在《百年苍翠》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代表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成就的奖项——“梅花奖”,成为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梅花奖”得主。
今年国庆期间,精编版的《百年苍翠》还到北京参加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据悉,这个版本的《百年苍翠》经过再次精雕细琢,从剧情、台词、服饰到舞美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压缩。
2009年春节期间上演的琼剧《下南洋》,是一台展示海南地方历史文化,彰显本土民俗风貌的新戏。该剧以海南文氏家族三代人的命运遭际为线索,表现离乡者“下南洋”和留守者“望南洋”的双向历史,时间横跨清末、民国和共和国,情节悲壮、感人。
戏剧评论专家认为,《下南洋》的一大亮点是:以往主要是在广场演出的琼剧,凭借强大的阵容、全新的样式走进了剧场,本土观众被不同于从前的风格样式、故事张力、灯光舞美所感染和震撼。更有人断言,《下南洋》是扎根本土,面向剧种升级换代的创新之作,是当代戏剧现代性的有益探索,为琼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是琼剧从广场艺术走向剧场艺术的一次华丽转身。此般评语,不可谓不高。
《下南洋》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并于2009年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记者陈 耿)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