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凸现城乡差异
2012年5月,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统计近10万个调查样本的结果显示:自主招生的录取率中,非农户口学生5.4%的录取率明显高于农业户口学生2.3%的录取率;获自主招生名额的机会直辖市学生为9.7%,省会城市为5.7%,地级市为4.2%,县城为2.9%,农村为1.9%;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1倍。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在统计分析福建省内高校的录取情况后,得出结论:城乡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有显著的类型结构特征。高考招生制度所产生的城乡差异最小,艺术招生、独立学院招生与高考加分居于其次,而自主招生与保送招生所产生的城乡差异最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中农村籍学生比例已由10年前的48%上升到2011年的61%,但农村考生上一本的比例上升相对缓慢。去年,全国考生一本平均录取率为8.5%,680个贫困县为5.7%。特别是农村生源在“985”、“211”等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
罗立祝曾以一所部属大学和一所一般本科高校近10年来招生数据作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城市子女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专科高校中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子女的3.1倍、1.4倍、0.67倍。而且,越是声望地位高的大学,农村子女的入学机会越小。
他认为,不同于高考采用了刚性的选拔标准和严密的选拔程序,能够有效排除权力、金钱等因素的干扰。自主招生制度在选才标准上虽逐渐刚性化,但大多需要以丰富的文化资本为基础,而且选拔程序远不如高考制度严密,容易受到权力、经济、社会资本的影响。因此,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的信息获取、负担参加自主招生的经济、文化、时间成本上都处于弱势。
有网友提出,自主招生首先设定了材料审核关,“高级别竞赛获奖证书、省级优秀学生证书、省三好生证书、各种才艺证明等等,都是城市孩子占尽优势”。越是大城市,越能汇集优秀的师资力量,这是城市学生在高级别竞赛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保证。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这扇初审之门太过狭窄。
自主招生的选拔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城市考生,除去城市考生在信息、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方面拥有优势外,具体到考试层面,以重能力、重创新意识、重知识面的“自主招生”笔试更是让昔日“以勤见长”的农村学生望而却步。
农村考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弱,语文作文和英语成绩往往不如城市考生,而现在这两部分分数占据着考试成绩的大部分比例。考试考查的知识体系以城市为主线,对此,很多农村考生当然并不熟稔。
比如,今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就涉及“国际连锁超市”、“阻断高速公路出口”、“非法饲养的宠物狗”等事物和现象。而在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笔试中,就考学生“费孝通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农村孩子几个见过连锁超市,几个上过高速公路?农村哪有“非法饲养”问题?这类考题一被曝光,被网友批为“太刁钻”。
为了破除“唯分数论”,现在一些国内高校还试着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参考之一,文体特长、球类技术、绘画才能等纷纷成为衡量标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也引发了“对农村学生不公平”、“歧视偏远地区学生”等等诟病。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