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选拔也需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保障寒门也能出“骄子”?教育部今年就重申限定自主招生计划控制在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自主选拔候选人数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并强调自主招生应向农村地区的中学或考生倾斜。
北京大学明确提出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占自主招生生源20%的目标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联手为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户籍考生推出专属招生通道——“自强计划”,并且对通过初审的学生不仅免除考试费用,还可获得往返考点的交通补助。
人民大学则推出了50个名额的“圆梦计划”,计划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在申请条件中强调考生必须是贫寒子弟、农村户口,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务农,不包括农民企业家。
今年,复旦大学首次明确推出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倾斜的自主招生“望道计划”,也在招生过程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家庭背景。
即使如此,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对于人大的“圆梦计划”,三成的网友认为,该计划不能保证选出的就是真正的寒门学子。在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自强计划”中,我省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获得了推荐资格,但是在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加分认定中,最终无一人入选。
自主招生自诞生以来,有关择优能否兼顾公平的焦虑就一直存在。特别在缺少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自主招生,面试的弹性很大,各校的标准不一,似乎给“打招呼”、“走关系”留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而在保送生、加分政策等其他类型的破格选拔中,农村孩子也全面处于下风。省三好学生、各学科竞赛一等奖等都集中于城市里的拔尖学校,而加分项目更是频频成为“人情”、“权力”光顾的竞技场。以至于有人戏称,校园里的各类评优、评先、加分,逐渐沦为“拼爹大战”。
罗立祝的研究数据也表明: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城市子女获得的高考加分机会是农村子女的7.3倍;而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
农村寒门子弟处于劣势,并非囿于自身原因,而与制度的设计息息相关。有识之士指出,“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游戏”。在高等教育录取制度中,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的起点是不公平的,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应当要正视这一起点的不公平,而非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的现象。
在完善高考招录制度的实践中,如何给贫困地区的学生、给农村的孩子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这是关乎社会公平性的严肃命题。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