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友:空肚子做诗的农民
东南网-福建日报10月10日报道(高德运 龚武平 武少龙)
种地、做诗,如果把这两个词与农民作个连线,哪怕是小学生应该也不会选择后者,但光泽县李坊乡李坊村农民李尚友却是个例外。如今距离李坊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李尚友是一位爱做诗的农民。
前日,跟李尚友一见面,他就从房间里搬出一大摞古诗词书籍和厚厚一叠诗作手稿,一五一十地向我们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务正业”的爱好。
今年59岁的李尚友,其实只上过小学五年级。1952年冬天,他入伍当了兵。他说,刚到队部时,自己连家信都不会写,后来慢慢向战友请教,从“爸爸、妈妈:你们好!”开始学起。5年的军旅生活,除了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外,李尚友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让他这个“半文盲”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在部队的后期一两年里,他已经开始学写了几篇散文诗。
退伍后,相对当时的农村人,能说会写的李尚友可以算有文化的人了。因此,他很快被安排到那时的李坊公社文化站上班。3个月后,由于发不出工资,他只好转到广播站当广播员。但出了一次意外,有回广播不知怎么回事,突然跳到台湾台,犯了政治错误的李尚友因此遭解雇回家种田。之后的五六年里,他一段时间在家种田,一段时间在公社敬老院当事务长,然后又回到村里任支部副书记。直到1988年,李尚友才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前后20年时间,他先后到泉州、宁波、温州和光泽县城等地当厨师、开饭店。2008年10月,在外闯荡多年的李尚友又回到李坊村,盖起了4层小楼房,准备在家里开个农家菜馆。
向来喜欢写写画画的李尚友,即便是在外打工当厨师的间歇,都会随兴写上几行散文诗,但正儿八经地写格律诗,那还是近两三年的事。
如今,李尚友的儿子在福州打工,女儿也已出嫁。回到李坊老家的李尚友,不管是在家开菜馆,还是在李坊街上摆摊卖卤味食品,生意都非常惨淡,菜馆开开停停。2009年11月的一天,李尚友闲着没事,就来到村上的老年活动中心借了一本《唐诗宋词元曲》。李尚友把这本书一连看了两三遍,对其中的唐诗特别感兴趣,看完之后陡然萌生了写诗的冲动。打那以后,他又从四处借了不少唐诗的读本来看。
2010年6月的一天傍晚,李尚友独自骑自行车上路溜达,突然看见天空一群白鹭飞过,他触景生情诗意顿生:闲来散步跑单骑,一路风光景色迷;一群白鹭头顶过,白鸟翔林夜栖息。后来,他给这首诗取了个名——《散步》,它是李尚友格律诗的处女作。从此,他的诗兴一发不可收,短短2年多时间,一共作诗90多首。他说,有时灵感突然来了,自己就会忘记吃饭空着肚子写诗,连老伴都说他有点“不正常”。
松、竹、梅可以入诗,山、桥、路也能成吟。如今,一处景色、一种境遇都可能诱发李尚友的文思。一次到光泽县城办事,眼见一天比一天繁华的城市,想到自己越来越落泊的人生,一首《进城》油然而生:久违数月古城溜,骄阳似火初立秋;谁知囊空栖郭外,午憩流落乌君洲。去年9月,93岁高龄的母亲突然中风瘫痪,作为儿子的李尚友伤心不已,便在母亲病床前成诗一首——《心声》:风烛残年冬夜寒,九旬慈母卧病床;默默无语病榻守,漫漫长夜泪满衫;痴心守候奇迹出,为儿总盼娘康安;枯木逢春自古道,铁树开花希望燃。
李尚友,一个地道的庄稼汉,如今对写诗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写诗,他可以不吃饭,为了写出一首自己满意的诗,他会修改到天亮。一次,在街头摆摊卖卤味,日暮时分,别人都收摊回家了,李坊街上只剩他一人守摊,一种孤单、无奈的酸楚,让他心生感叹。当晚,李尚友便作《摆摊》:晚来日西坠,黄昏百鸟归;夜幕秋凉起,几户灶烟炊;人生不得意,创业心难随;百年梦一场,问君能几回?诗稿写就后,李尚友左右琢磨,觉得“晚来日西坠”改成“晚来日西去”更搭配、更有诗意;诗中“几户灶烟炊”一句,虽然很写实,但无法体现当时自己心境,经过一番辗转难眠的苦思冥想,他决定改成“落雁独自飞”,“落雁”实指落伍之雁,暗喻自己孤单无助。据他回忆,当时改完这首诗时,窗外的天空已露出鱼肚白。
李尚友不会使用电脑,诗稿写好后,他都得请别人帮助打印、发稿,到目前,他的诗作已在光泽当地媒体刊用20多篇。每当自己的作品被发表,他都会一连激动好几天。
李尚友的诗写得怎么样,笔者因才疏学浅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但他喜欢吟诗、写诗,乃至迷恋上做诗,身为一个农民实属难能可贵。他说:“自己诗兴来的时候,就感觉全身热血沸腾,好像有股使不完的劲。”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