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毛病吗?怎么把香蕉皮扔在地板上?”儿子正责问一位来家中玩耍的小朋友。“你才有病呢。”小朋友还嘴道。“一点都不讲卫生,难道没看见垃圾桶吗?”儿子继续责怪。最后,两个小家伙吵起来,不欢而散。我和他妈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问题出在年幼的儿子不懂得批评和劝导的方式,依此发展下去,儿子身上说不准会产生多少“善意办坏事”的结局。
儿子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他不知道艺术性地提出批评意见,就有了上述语言相搏。这也无以责怪他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全在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苦思冥想,教育他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时,在语言上怎样表达才有效果。最后,终于想出一个适合他的简单句型:“假如……是不是更好?”在教会他这句话之后,并没有跟他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说的好处有哪些,而是让他亲自去实践。
果然,第二天,儿子在学校对同学实施了他的进步语言:“假如你把废纸扔进垃圾桶,是不是更好?”“假如你把我的铅笔放回我的文具盒,是不是更好?”结果儿子得到了同学的肯定,并达到他预期的目的。后来,他屡试屡成。出人意料的是,儿子竟然把那个特殊句型用到了老师身上。他说:“老师,假如你今天不给我布置作业,是不是更好?”儿子的意愿当然不能实现,算是遇到了挫折。糟了,当我得知此事后,意识到我的教育语言存在很大漏洞或偏差。原来上述句型中的省略内容一定要有限定,这种限定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等好的内容,才能产生语言魅力。我对儿子说:“假如你将好的或者更好的内容或意向告诉别人是最佳的选择,是不是更好?”
儿子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受益匪浅。今年,他姑姑给他买了套衣服作为生日礼物,他却一本正经地问:“姑姑,假如你下次给我买几本书作为礼物,是不是更好?”姑姑听后连忙点头,并表扬他。儿子在我的提示下,还充分运用了“假如……是不是不一样?” “假如……是不是更坏?”“请……好不好(可以吗)?”等等句型,并且收效很大。
“假如……是不是更好?”在限定的语境和内容表述中,使用起来有很多好处。首先,它让人听后觉得其中有善意的批评,或有改进的意见。其次,在得到隐性批评或暗示后,让人认识到错误,错在哪里。再者,给犯错者一个改正的机会。此外,其中虽直接明了地提出了改正(改进)意见或行动方案,却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这便是另一种委婉语言的力量。总之,这种说话形式酿造了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最终促成问题解决,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目的和效果。 (段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