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如何让老年人不再“入学难”
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拓展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的精神家园,可是记者近日在甘肃兰州采访发现,这个有着50多万老龄人口的城市,每学期只能接收约4000名老人。规模偏小、校舍短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沿着一家餐馆的侧梯走到二楼,甘肃省老年大学舞蹈班36名学员正在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舞蹈教室里上课,他们手拿红色羽毛扇,起劲地跳着舞蹈《荷塘月色》。
64岁的徐润萍已在老年大学上了两年课。“现在离不开了,一天不来就不自在。”徐润萍说,她年轻时爱好文艺,退休后时间充足了,就报名上了老年大学的舞蹈班。
旁边的另一间教室,90名挤在一起上声乐课的学员组成一个“超级班”。学校负责人说,声乐课很受欢迎,班额太大,学校几次想压缩人数、分班教学,可找不到场地,只能先这样凑合着。
甘肃省老年大学副校长高登云说,这所老年大学现有1800名学员,已满负荷运转了,可还是有很多老人进不来。
“想上学的老人很多,校舍非常紧张,现有的教学条件也捉襟见肘。”高登云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兰州市由政府部门开办的老年大学只有3所,每期招收学员约4000人,加上部分企业自办的小规模老年大学,服务人数约5000人,而兰州市老龄人口目前已达到50多万。
招生不敢张扬
“为了上学,差点挤破头。”兰州市老年大学学员王富玲笑着对记者说。2004年,她报名在兰州市老年大学学习国画。2010年,当她想再次进入这所学校学习时却倍感困难。
“排队排了2个小时。”王富玲说,她还算幸运,很多老人排了一早上队也没报上名。
“太正常了。”兰州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刘广太说,兰州市老年大学每期招收学员1800名,可报名的人数有5000人。
“这还是我们悄悄招的。”刘广太无奈地说,“招生不敢张扬,要不然来的人更多,都是老年人,不敢让他们长时间等着。”
记者采访时发现,老年大学还不时有前来“蹭课”的老人。刘广太说,一些老人报不上名,没有学员证,可上课积极,学校也接受。
“只进不出”是老年大学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没有固定的学制,没有强制的教学任务,学员们很少会中途放弃学习。甘肃省老年大学有的老人已连续上了25年,成了老年大学“寿星级”学员。“我们很感动,为老人颁发了证书。”高登云说,可这也让老年大学的资源短板进一步加剧。
记者调查了解到,除了甘肃省老年大学、兰州市老年大学外,还有个别企业、单位开设了面向本单位离退休职工的老年大学,但这些机构规模偏小,且很多不对外开放,无法有效缓解现有难题。
老人何时不再“上学难”
2009年以来,甘肃省老年大学尝试把教学服务向社区延伸,在安宁区开办了教学点,现在已经招收了200多名学员,但进一步推广面临的困难很大。
高登云说,1987年甘肃省老年大学创办时,学员仅有300人,现在学员已经增加到五六倍,但依然远远赶不上老龄人口增加的速度。资源短缺使大多数老人被挡在老年大学门外。
作为政府公益机构,老年大学都属于事业编制单位,扩大规模难度很大。“每学期每位学员的学费50至150元,工作人员工资、运转经费均由财政负担。如果政府投入不增加,老年大学的规模就难以扩大。”高登云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为摆在老年大学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达到8.23%,已超过7%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将逐步提高。
兰州市相关部门预估,未来几年,随着老年人文化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物质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有入学需求的老年人还将不断增加,老年大学的压力势必进一步加剧,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难题亟待破解。
社会学专家刘敏表示,老年教育除了依靠政府的投入外,也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缓解,用市场化的介入来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一些社会组织如社区、相关理事会、学会也可以介入老年大学的创办,代替政府的社会职能。另外,老年教育也需社会多方参与,一些单位、企业在自己创办的老年大学招生时,除了招收本单位的退休员工外,也可考虑扩大招生范围,就近招收满足相关条件的老年人。同时,街道社区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团体或兴趣课堂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记者聂建江 张文静)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