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学生该不该充当秘密情报员专向老师打“小报告”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12-11-01 09:03:51

  ■编者按:据广东媒体报道,深圳一所学校在每个班级都悄悄设置了两个“心理情报员”的角色,他们除学习外还做着“地下潜伏”工作,每天都特别留意观察其他同学情绪与心理的变化,然后每周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据了解,这群“秘密情报员”已在学校潜伏了三年之久。

  实际上,在班里设置“信息员”的做法并非个例,目前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尝试。学校该不该让学生充当这个隐秘的情报员角色?学生被“告密”之后心理上会不会掀起新的波澜?长年潜伏在班里打“小报告”的学生又处于何种心理状态?校方如果没有理清这些问题,也许营造出的是一种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校园环境,那么这种教育“创新”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新闻源

  学校设学生“情报组织”专向老师打“小报告”

  ◎王丹丹

  某同学早恋了,上课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某同学缺少父母关爱,故意逃学想引起家长注意;某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感觉非常自卑,很少愿意跟人交流;某同学爱给人取侮辱性外号……这些都是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小小心理情报员从各自班级里收集到的信息,每个班上有两名学生,他们除学习外还做着地下潜伏工作,注意观察同学情绪与心理变化。然后,每周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一转眼,这群秘密情报员在前海学校已经潜伏了三年。

  琪琪、文文、可可和俊俊四名学生均是前海学校风铃社团成员,也是各自班级里的小小心理情报员。据他们观察,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青春期早恋。比如一个小情报员通过观察,发现班上某个女生突然不爱跟人交流,上课心不在焉,神情恍惚。“其实青春期容易对人产生好感挺正常的,但是感觉大家对这好像存在一种罪恶感,班上同学发现了会取笑,吓得当事人更不敢说话。”一名情报员如是说。

  还有心理情报员发现,有些学生父母因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导致有些人故意逃学、顶撞父母等,想用极端的方法来引起家长的关注。

  “我们班上还有一些同学非常自卑、娇气,接受不了别人批评,而且女生之间嫉妒心非常强。”一名女情报员还未说完,另一名情报员补充道,“我还发现有些同学喜欢给人取侮辱性外号,比如我们班有个同学腿摔断了,就有人给他取外号叫‘铁拐李’,管长得胖的叫‘肥婆’、‘猪头’等。”

  “情报员”会不会遭到一些同学的误解?一名情报员称,“早期确实有些同学不理解,怕我们去向班主任打‘小报告’,其实我们只是向心理学老师反映这类情况,并不具体点人名,如果情况严重的,学校会以开主题班会的形式来探讨。如果只是个案且情况不算严重的,心理学老师就会教我们以朋友的身份去跟当事人谈心开导。”

  不过,也有个别学生持反对意见,觉得有被出卖的感觉。同样,也有些家长认为此方法欠妥,担心这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不过,大多数家长表示只要讲究沟通技巧与语言的表达方式,还是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正方观点

  别把学生情报员误读成小间谍

  ◎田水月

  长期以来,很多人由于对于自己小时候的应试教育体制不满,特别是不满班干部向班主任和老师打小报告的做法,就认为学校设立学生情报员就是设立小间谍、小特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影响孩子之间的友谊。不过,作为小学教师,我倒认为,家长和公众大可不必过度担心,更不必把学生情报员误读成小间谍,应该多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理解学校的做法和苦心。

  我们一直提倡要对学生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老师全面了解一个学生的情况,就必须时刻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力量,显然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一方面老师精力有限,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放学之后得回家;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学生眼中老师终究是老师,即使师生关系非常密切、很融洽,学生对老师都会有所保留,不愿意将遇到的苦恼告诉老师。相反,同学之间由于经常在一起上下学、玩耍,交流相对比较多,更容易相互了解对方的思想动态和遭遇的一些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学生情报员,主要就是让学生向老师反映同学之间的一些思想动态和遇到的困难,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情况,及时介入,提供心理等方面的救助和帮助,而不是向老师告密学生上课讲话之类的所谓的调皮捣蛋、不听话的表现。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学生过早地接触网络,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波动更大,特别需要老师及时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否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从这个角度说,同学之间“告密”,实质上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充当老师的间谍,而是为了同学着想,是希望同学能够好好的健康成长,体现的恰恰是孩子之间的友谊。

  总之,学校设立学生情报员,实质上是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表现,是学生关爱的表现,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公众不但不应该反对和质疑,相反应当给予掌声和支持,要以一个宽容的环境支持学校的改革和新举措。我们不能因为对应试教育体制有意见,对现在的教育存在偏见,就对学校采取的一切与自己观念不符的做法就持反对意见,就认为是错误的。毕竟绝大多数家长不是教育工作者,并不熟悉教育方法,而且很多在高校任教的学者以及研究机构的教育家并不了解一线的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

  “学生情报员”只是一种心灵互助

  ◎李吉明

  学校上演谍战剧,学生充当情报员。乍一听起来,的确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匪夷所思。但实际上,这只是学校老师惯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且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教育之中的一种现象而已。在班级授课制的制约当中,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且教学任务繁重,而对于学生们的了解,大抵也只能采取这种看似并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了。

  对深圳前海学校的这种做法产生质疑,甚至认为是“教育的败笔”,我以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应试教育的深恶痛绝,从而把教育的一切都加载在了“应试”的身上,片面地认为教师只顾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了解和顾及;二是认为让学生之间相互揭发,容易污染学生之间较为纯真的友谊,会彼此产生抵触情绪,容易造成他们的信任裂痕、心理隔阂;三是担心学生长期担任“谍报”工作,可能会为自己以后的“双面人格”养成埋下隐患,甚至还会养成窥视他人隐私的习惯。

  针对这些质疑和担心,当事学校解释称,“学生情报员”只是种“心灵互助”,为了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的心理疾病、情绪壁障,主动介入,开出“药方”。对于这种“学校用心良苦,舆论并不买账”的尴尬状况,我以为有着一定的道理,但却也不能排除理解有误甚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

  其一,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要面对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烦恼造成的压力,由此而导致出现叛逆、放纵等极端的案例并不在少数,而正是为了挥去这一阴霾,前海学校才设立心理驿站、学生情报员,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弥补当前学校教育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从这个角度看,“谍战”的联想显然是一种误读和曲解。

  其二,我们一直很提倡因材施教,而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在潜质和思想情况。试想,在目前教学任务繁重且要面对众多的学生时,又如何确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了解?换个角度说,即便是老师和学生非常注重沟通、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对老师就一定会毫无保留吗?

  其三,掌握学生的想法,及时介入问题学生的内心,提供心理等方面的救助和帮助。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体现学生纯正友谊的助长剂。“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不单单只是顾及自身的成长,更要帮助他人成长。充当情报员的学生,本身也是为同学着想,希望同学能健康成长,因而体现的恰恰是孩子之间的友谊。

  其四,当今社会,是一个责任和义务并存、担当和监督共在的社会。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看到恶行恶为而熟视无睹、漠然以对。在此状况之下,难道我们还不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勇于监督、敢于举报的良好品行吗?

  当然,也有人滋生出了这样的忧虑:对认知能力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善与恶没有明显的分界,他们在打报告时,是否会带有泄恨式的倾向、潜在的偏见?对此,我以为不然。我们要相信老师,更要相信老师有一双慧眼并会做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反方观点

  学校绝不能培养“余则成”

  ◎王学进

  学校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这没错。但因为心理教师不足,物色学生充当情报搜集员,这就大错特错了。

  这种错误不仅表现在教师将育人责任推卸给被教育者,也不仅表现在加重了情报员的精神负担,更在于其玩的“潜伏”把戏,即不公开情报员的身份信息,而是要让选中的情报员像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那样长期潜伏在同学身边,时刻关注同学的异常心理,并定期向老师打小报告。

  这样一来,老师固然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真实动态,为自己的因材施教提供方便,但同时却是以牺牲学生的权益为代价的。这并非说牺牲了情报员的学业时间,而是说牺牲了他们的人格权。因为长期在班级里扮演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角色,会促成他们形成猥琐、阴暗、自我矮化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到以后走上社会后的立身处世,贻害无穷。

  更有甚者,一旦身份暴露,他们将会在班级中处于极其孤立的地位。据我所知,学生们都极其鄙视那些告密者,不愿与他们交流,更不愿与他们交朋友,甚至会因嫉恨对他们实施暴力行为。媒体很早就曾报道过,长春市三十中学一名初二女生宁培(化名,班长)因为爱打小报告,被同班3名男生堵在教室内,用一把带子弹的玩具枪和一把管制刀对其实施了十几分钟的殴打。因为她的告密行为触犯了众怒,最后不得不转学。

  这个教训极其深刻。宁培尚小,想不通何以自己的“正义”行动竟会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但作为老师应该清楚,此种貌似“正义”的打小报告行为,不但会矮化自己的人格,还会毒化人际关系,其人必定为人不齿,最终有可能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

  而像学校将刺探范围锁定在学生的心理上,则更有侵犯学生隐私权之嫌。作为学生而言,他们绝不愿将自己对异性的倾慕、钟情泄露给外人,也不愿将缺乏父母关爱、患有自闭症的心理病症公之于众,而肩负告密使命的情报员恰恰要刺探、搜集的就是这方面的信息,这事实上构成了侵权。按法律解释,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搜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属于侵犯隐私权。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学校设立的情报员制度都不可取,不合情,不合理,也不合法,应该及早废止。

  “卧底教育”只能导致猜疑和不信任

  ◎刘海明

  学校为了掌握学生的动态,指定学生当起秘密情报员,搜集、汇报他们获取的信息。在校方看来为管理便利,但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看,显然很不得体。

  人人有隐私,未成年人也不例外。隐私受法律保护,不许任何机构通过非法手段窥探公民个人的隐私。作为学生,不论年级高低,承认他们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隐私,这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义务。学校设立心理情报员,用潜伏的形式秘密侦听其他学生的私人信息,属于校园版的“窃听门”,学校应该及时意识到这类窃听的违法性质。

  学校教育,首先是向善教育,其次是守法教育。校园版“窃听门”,既不向善,更不合法。安排学生潜伏在同学之间,用秘密手段记录同学的言行,这种行为看似神圣,实则属于向恶的教育。打小报告,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一种人性恶的东西,有些人天生就有这个癖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

  学校教育,有义务告诉学生善与恶的概念,甄别善与恶。人类知的欲望没有止境,但知的手段必须洁净。否则,目的哪怕是善的,其结果也是恶的。如果学校鼓励孩子打探自己同学的信息,汇报学生的信息,无疑是唆使学生出卖朋友。这种教育一旦潜移默化到孩子的心灵深处,长大后他们会不会继续把出卖朋友当作一门生意来做,想必不该是危言耸听。如果人人喜欢告密,人们的安全感没有了,社会的信任度降低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增加。如此结局,不知校园版“窃听门”的老师们可否想过?

  前海学校的做法并非个例。就我所知,大学校园也有信息员,这些信息员的职责虽打着舆情搜集的名义,但其性质和前海学校的情报员并无两样。有的学校,甚至是有偿犒劳信息员。不论哪种情况,从伦理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舆情搜集都属于越位,应该受到谴责和约束。否则,卧底教育的后果,还得我们自己来品尝。诚如网友所言:“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此的方式只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猜疑和不信任。心理咨询是件正常的事情,如今却演变成了间谍工作,这绝对不是件好事情。”

  把校园版“窃听门”上升到丑闻的高度,上升到违法的高度,禁止任何窃听他人合法信息活动,应是当务之急。

  情报员制污染了孩子的心灵

  ◎听风说雨

  学校设小情报员这则新闻一经面世,在社会上就掀起了波澜,讨论之热烈超乎想象。有的评论把“学生情报员”比喻为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加以解读。有人认为,一个个潜伏于大班级中的情报员,犹如一个个间谍,最终课堂俨然成为了谍战现场,普通学生成了弱势群体被监控着。这些观点不能说完全有道理,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这种做法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学校的教育观出了问题,是学校管理出了偏差,用简单隐秘的方式管理学生,甚至伤害学生,才会遭到反对。

  当然,设立“学生情报员”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以为,伤害最严重的应该是做“情报员”的学生本身。一个天真无邪的学生,从被老师“重用”开始,他的人品就受到了污染,心灵开始变得阴暗。当面是学生,暗地里是“奸细”,把告密作为一种本能,或许将会影响一生。

  “情报员”为获得同学更多的“情报”,小小年纪因此学会了伪装,学会了虚伪,学会了做“地下工作”,甚至说假话。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友好亲近,是以刺探同学的隐私为目的,然后向老师告密,获得表扬。这种行为一旦开了头,渐渐就会养成习惯,后果将十分严重。

  日后进入社会,小时形成的“情报员”素质就会显露出来,可以不由自主地又充当起领导的“情报员”,监视同事的言行,打小报告。或者拨弄是非,闹得周围鸡犬不宁,人人自危。这时候,“情报员”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灵魂阴暗。一个好好的孩子,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毁了。这个后果,或许是学校和老师没有预料到的。

  一种畸形的教育方法必然滋生扭曲的灵魂。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学习做人的场所,很大程度是以塑造了学生的独立人格为天职。如果把学生引向歧路,使之抛弃相互之间的友爱和友情,从小就干一些伤害同学的事,学习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作为“学生情报员”,最后只能是毁了自己,又伤害了同学。


  ■中立观点

  让实践考验“小小情报员”的创新

  ◎毛开云

  深圳前海小学设立“小小情报员”的消息出炉后,人们的评论几乎有“一边倒”的趋势:有的说,这是教师的“责任转移”;有的说,这是一种“告密文化”;有的说,这会人为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然而我想说的是,不要一棍子打死了“小小情报员”。

  前海小学设置“小小情报员”的初衷,是关心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很多,设置“小小情报员”确实有些别出心裁。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不管是“创新”还是“懒教”,可以实施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再作评价,这样或许客观公正一些。倘若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扼杀,那么以后谁还敢创新?纵然是教师“懒教”,但对培养“小小情报员”的观察、表达等能力,对帮助一些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也并非一无是处、百分百都是害处。

  正因如此,我宁愿相信前海小学此举属于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举是否行得通,是否有好的效果,需要用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但是,在“小小情报员”还处于实验阶段时,千万莫用一声呵斥而扼杀了这颗创新的种子。或者至少可以做到一点——保持中立态度,让“小小情报员”制经受实践的考验。

  看了正反双方的说法,您的立场偏向哪一方?是否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您的孩子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切身体会?欢迎参与本次话题的讨论。来信请寄邮箱:bqczdb@163.com

  

  

(编辑:郑克姗)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