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大学毕业生愿意,找一份工作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态度决定一切”,大学就业是否顺利,关键在于能否将就业期望值适度调低。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有人给“啃老族”画了一张素描。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露出水面之后,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沦为“啃老族”。至于这个“族”有多大,恐怕无人能晓。
作为一个群体,“啃老族”的族群基本特征是:或因挑肥拣瘦、就业挑剔,总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或嫌工作太累、收入太低,频频跳槽;或因心比天高、眼高手低,适应不了岗位要求。总之是,比来比去,还不如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舒心。懒散久了,习惯成自然,也就心安理得,不以为忤。
而被啃的父母们,也表情各异。有的心甘情愿甚至鼓励孩子回家啃老,有的虽有微词却无可奈何,有的非常反感,却无应对之策。2010年,北京一位张姓父亲将自己大学毕业后一直待在家中啃老的25岁女儿告上法庭,要求其搬走。法院以其女儿无业无房为由,驳回张先生的要求。父亲不愿意孩子“啃老”,法院还不支持,这就是现实。
大学毕业生沦为“啃老族”,要讨论外部原因,固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工资偏低、房价高企等有关。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这些议题有待公共政策层次求解。但是,就业难能成为大学毕业生“啃老”的充分理由吗?显然不是。
关于就业,呈现在社会面前的矛盾是如此突兀,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足,每年有数十万人找不到工作,部分因此加入“啃老大军”;另一方面,社会“用工荒”频现,每年有数百万缺口。也许,叫失业的大学毕业生跑到工厂当一线工人并不现实,但至少说明,假如大学毕业生愿意,找一份工作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就业是否顺利,关键在于能否将就业期望值适度调低。
再差的工作也是工作,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哪怕先当“蚁族”,过几年苦日子,也比“啃老”强一百倍。“啃老”是人生责任的虚化,自我精神的矮化,是人生缺乏担当的表现。除了含着金钥匙出世的“富二代”,大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没有谁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成为金领,成为“高富帅”。
有平台才有进步机会,有历练才有提升空间,不工作这一切都无所附丽。因此,“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硕士回乡下种田”等获得赞许比贬损多。
同样存在就业问题,美国极少出现大学生毕业之后窝在家中“啃老”,不肯出去找工作的现象。盖因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这样的观念:18岁之后必须独立,父母再无照顾义务。哪怕父母家有豪宅,成年孩子在外面租房子也不足为奇。东京学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东京的大学生全靠父母的人,不到总数的20%。所以,中国孩子也应该早日“断奶”,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要过分挑剔,先把自己养活,告别“啃老”生涯,其他的日后再说。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