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网站发布《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首次对如何处理增选违纪违规行为作出了规定,如候选人拉票助选,将被终止评审与选举资格,并记入诚信档案。
今年6月,两院同时召开学部会议,讨论如何“改进完善院士制度”。试行处理办法的出台,应是相关改革的结果,也是对近来公众呼声的回应。近年来,两院院士增选风波不断。院士增选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媒体曾专门罗列过。例如,评选过程中门户之见太甚,导致同行互相倾轧。2011年中科院公布院士初选名单,海归学者饶毅出局。饶毅随即宣布今后不再参选院士,并暗示院士增选“对有海外做教授经历的是全面打压”。个中虚实不论,但这种勾心斗角现象确为院士增选中一道黑色风景线。有的学者前脚刚参选院士,后脚就有人递交举报信。某种程度上,院士增选已成为名利场。
候选人频遭举报,说明了院士增选工作的不严谨。许多候选人不被举报还风光无限,一旦被举报往往就成了过街老鼠。据《文汇报》报道,2009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包括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教授在内的3位院士候选人都在参选期间遭遇实名举报,涉嫌舞弊和学术造假事件被曝光,3人最后都未当选院士。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曾有候选人被妻子在网上发帖揭发涉嫌包二奶、挪用科研经费等数宗“罪”,结果被查实,其院士梦自然也随之落空。
院士增选工作不严谨,又与评选程序存在漏洞、监督把关不严等问题有关。有的学者根本戴不起院士这顶桂冠,结果成了候选人,有的学者当之无愧,却轻易就被刷了下来。标准模糊、程序紊乱,自然会出现种种乱象。如中国工程院去年新增名单中出现一位“烟草院士”,结果不仅引来舆论质疑,也遭到了其他院士的抵制。
院士具有最高荣誉特征,手中更握有巨大世俗利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导致院士头衔成为争相抢夺的香饽饽。给予院士精神荣誉与物质鼓励,这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但必须说,院士这个头衔更该是对在自身学术领域作出卓越贡献者的追认。有成就才配得上荣誉,反之就是滥竽充数。因此,院士增选本该宁缺毋滥,而不能成为随便向学者派发的高福利。
两年一次评选院士,动辄数十上百人入选,数量一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院士头衔的含金量。就此而论,完善院士增选制度、提高院士含金量的可行办法,就是回归其学术本位,严格遵循国际惯例,真正把院士这顶桂冠授予那些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至于哪些人具备资格,业内人士其实心里都有个谱。
相关链接: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送礼等拉票可取消资格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