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的课堂里,最常见的课桌摆放形式不是“一排排”,而是“拼桌儿”。让学生“拼桌分组学习”已经是该校常用的教学方式。
“我们希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起的是引导作用,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校长刘显洋介绍说,虽然学校建立仅仅4年时间,但学校探索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我们的老师总是提前告诉学生下次课要讲什么,给学生发‘导读单’,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先自学、思考,然后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每组6名学生,大家一起探究知识。”
三年级语文老师刘红艳拿出自己设计的课前“导读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都涵盖在“导读单”的题目中。刘老师说,学生们交上来的课前学习成果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在学习法布尔的《蜜蜂》一文时,老师出的一道课前题目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法布尔试验过程。在这道题下面,有的学生用卡通画演示试验,不仅表现了试验方法,还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学生用表格将试验的内容表现得更加清晰、系统;还有的学生用示意图理清思路,把时间和逻辑关系交代得很清楚。
“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他们比你想像得要聪明得多,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会给老师更多的启发。”刘老师拿出《花钟》这篇课文的课前“导读单”,这篇文章讲的是每种花都有自己的开放时间,刘老师让孩子们结合课文设计出能够表现课文内容的图。有的孩子列的是表格,更多的孩子画的是时钟,把各种花的名称按开放时间不同写在时钟对应的位置上。有一名学生画了两个钟,他说,因为时钟只有一圈,没法区分上午8点和晚上8点,画两个钟就能分清了。还有一个乐于动脑的学生,在一个钟上分出了内圈和外圈,分别代表两个12小时,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这就更加简便地解决了区分上下午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他们学起来更有兴趣。”刘老师介绍说,在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后,课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很多问题孩子们自己就解决了,老师们几乎不用多讲。小组学习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学生们都给自己的小组起了好听的名字:七彩阳光、超越梦想、温故知新、见贤思齐……老师们认为,这样的“自主学习”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