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新区人和小学校庆画册记录的87年前的小学教科书。记者 罗斌翻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重庆小学生每天上的什么课?课本是什么样?11月22日,北部新区人和小学迎来建校90年校庆。在学校发布的画册中,一张1925年的课表和建校之初的教科书引起了家长和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记者发现,早在87年前,人和小学就和当时重庆的其他学校一样,开设了园艺、自然、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画册上的描述:1925年,该校已开设有包括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一张来自江北县教育志记载的1925年江北县小学课程表显示,国语只占全县初级小学学科比例的30%,算术只占10%,社会占20%,自然、园艺占12%,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各占5%—10%不等。而该课程表也正是人和小学当年使用的课程表。
学校负责人介绍,这样的课程表安排,实际上是来自教育家晏阳初所提倡的“平民教育”理念。“学校要适应社会之需要;提倡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发展之需要。”
在校庆画册上,记者还看到了学校建校初期的数学教材图片。这本数学教材是初级小学第二册,相当于现在的一年级下学期。在解释直线最短的原理时,课本上画了一幅一个人走在田间的图,该图显示了弯路和直路,最后给出的结论是“直的路短,曲的路长。”对于这样的内容,很多家长表示,太简单了,现在的学前班学生就能考满分。
在当时的自然教科书上,用很直白的语言阐述了蝉、雪等动物和自然现象的概念。“蝉,发声很高,有脚三对,又有翅两对,能飞;雪,是白色的冰屑,落在地上能除灭有害的虫,所以冬末多雪,就是丰年的预兆。”
不少家长看完这份87年前的教材和课表表示,当时的小学教育课本多是用文字描述的,“要学数学还要先过语文关,难怪语文比重那么大。”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