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传言称,2011年和2012年都参加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南京金陵中学,2013年没有参加推荐的资格,原因是去年的推荐生“裸分”没达到北大在江苏的录取线。现代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另一所名校海安中学,今年并没有申请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而就在近日,清华大学明确,2013年“领军计划”增加了“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优先”的政策。(11月23日《现代快报》)
这令舆论很是“不解”:自主招生提出这么高的学业成绩要求,中学因推荐的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就被取消推荐资格,那么,这样的改革还有什么意义?这些排名重点高中前1%的学生,不需要自主招生机会,通过高考,照样可以进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如此操作,不过是“抢生源”,而且,也在自主招生中重复与高考一样的选拔标准。
舆论的不解,源于误会了我国高校正在推进的自主招生,以为高校的自主招生,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不再强调单一的分数,会给一些偏才、怪才以进入大学的渠道。而其实,我国大学目前推进的自主招生,究其实质,根本就不是自主招生。目前自主招生操作的流程是,考生先要参加学校的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必须把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传统志愿填报)或A志愿(平行志愿填报),高考成绩达到高校承诺的录取优惠(上一本线即可录取,或者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20~60分),方能被该校录取。按照这一操作,考生的选择权并没有增加(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自主招生还和高考集中录取嫁接,自主招生必定成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可以把一些优秀学生提前圈进来,而且,评价学生的标准,也还是分数一元标准。
这就是北大乐于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原因,在2010年该制度推出时,北大还宣称这是给中学校长推荐权利,可以发现一些“怪才”,可说到底,这是把学校的高分学生提前揽到学校门下,按照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操作,获得推荐并通过学校面试的学生,必须承诺报考该校,不得再选择其他学校,这不摆明在抢生源吗?再就是,所有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实行的都是学校推荐,采用的都是以学业成绩为主的“综合指标”体系,因为一方面学校校长不愿意以教育声誉承担推荐责任,另一方面,大学还是以被推荐参加者高考的成绩来评价学校的推荐是否得力。——如果被推荐者参加高考分数不高,不但有可能影响到他能否被大学录取,还将影响到来年大学是否给这所学校推荐指标。
自主招生高校显然明白北大的真实用意,因此,在北大之后,清华推出“领军计划”,人大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这些计划貌似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可其实是让学生更焦虑,在推荐阶段,就必须做出选择,一旦获得推荐,就不得再选其他学校。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选择权,所以北大、清华,把学业成绩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也就十分正常。这是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的必然。而如果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情况就完全不同。自主招生的实质,应当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大学,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可以提出基本的学业成绩要求,但如果其把成绩要求提得太高,就将很大程度限制申请数量,结果是难以招收到适合本校的学生。在这种双向选择机制中,大学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招生标准,而不是所有学校都用一个相同的学业成绩标准去评价、选择学生。
2013年,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将进入第11个年头,10年的自主招生实践,让高校的招生标准又回到分数原点,这值得深思。只有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彻底打破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的嫁接,给考生充分的选择权,才能推进高校转变观点,多元评价体系也才有望形成。熊丙奇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