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不适应
有压力
海归要面对的人际关系压力,不仅是与朋友的疏离,职场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对他们而言是更大的挑战。国内职场人际关系更加注重人情,人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打点人际关系,这让海归疲于应对。
饭局是重头戏。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助理教授江亭儒所言:“在国内,一般都是先吃饭喝酒才谈生意,要先借吃饭等活动与对方熟悉,赢得对方的信任,才能够谈生意。工作与生活很难分开。”
对此,曾留学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目前在成都某高等职业学校任教的海归邹先生深有感触:“在国内,人际关系过于密切,应酬太多。特别是我参与了学校基建方面的工作,经常要赶饭局,这占用了我很多私人时间。”这让邹先生感到不太适应。
海归价值观转变
是主因
对于海归回国后,为何会有人际关系压力,部分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海归在国外时,价值观有所转变,新的价值观与国内的价值观有一些冲突。“海归在国外求学期间,接受国外教育理念和知识,与成长在不同文化的同学、老师互动,受国外价值观影响较大。他们一旦带着这种新形成的价值观回国,与长期在国内工作的同事相处,就会产生人际交往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朱春玲说。
江亭儒的观点与此不谋而合。他举例说:“在美国,同事之间关系单纯,属于工作关系,不一定与私人关系重叠。美国人价值观里注重隐私,下班后少应酬,这与国内情况大不相同,因此海归回国常常会感到不适应。”
此外,由于长期待在国外,与国内朋友生活缺乏交集,海归在回国初期有时会觉得与朋友没有共同语言,这也是海归面临人际关系压力的原因。张亚兰就有这样的经历:“刚回国的时候,我不太了解国内比较流行的歌曲和明星。同事们聊起相关话题时,我不知道,同事们很诧异,我就像与世隔绝一样。”
调整自己心态
最重要
不过,人际关系并不是一道海归迈不过去的门槛。接受采访的很多海归都表示,毕竟在国内生活的时间更长,海归最后一般都能融入国内的交际圈。
对此,江亭儒认为,自己的心态调整最重要,“对于国内外不同的地方,自己要开明,一味地抵抗只是徒增烦恼。”江亭儒说。
张亚兰常去参加海归协会组织的聚会,排解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苦闷。不过,她也尝试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国内朋友的交际方式。“刚刚回国时,我和同事一起吃饭,我提出AA制,大家会觉得我抠门。后来我就像大家一样轮流请吃饭了。”张亚兰说。
重新融入国内交际圈,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改变自己。“现在,我参加应酬讲究适度,很多时候我不去,我比较坚持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可能别人会有些想法,但现在对我影响并不大。”邹先生说。
当然,海归能做的不仅如此。海归应该将他们在国外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的有益部分带回国内,尝试改变国内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理部分。比如,中国是人情社会,人际关系讲究人情,不重视契约。“中国人有时候有话不好意思讲,尤其是创业,大家觉得是朋友有问题都不好说,最后就出问题了。”中华专业协会理事周剑锋说。针对这种情况,周剑锋在自己的创业生涯中,努力将契约精神带到中国。“人要尊重契约精神,大家把话说在前面,有些条款,该写的要写出来,以后事情处理起来比较方便。”周剑锋说。
此外,周剑锋也将处理企业职员关系、增强职员参与感的理念带回国内。“国内很多创业者会把企业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员工觉得,我在给你打工,在国外,不是这样的。”周剑锋说,“我们回来创业是做一个平台,不是要掌握所有权力,自己一人说了算,而是让公司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并且每个人都能受益,这样大家才会一起使劲儿。”
海外人才归国后会遇到哪些障碍?
据《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数据显示:79.6%的海归认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他们回国最重要的障碍。而在此报告中,社会文化类障碍包括:国内是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度低以及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等。制图:陈景收
79.6%的海归都曾遇到不知所措的苦闷
价值观改变 回国不适应
张亚兰是一名曾在马来西亚留学的海归,目前在成都一家国企负责旅游景区开发策划。“刚回国时,在人际关系上会有一些不适应,与一些老朋友会有距离感。”张亚兰说。
出国前,张亚兰生活节俭,去马来西亚后,她慢慢习惯去高档场所消费,很多朋友都觉得她的消费观念变了。“比如,我在马来西亚常吃泰国菜,回国后,我就请朋友们去泰国餐馆。因为泰国餐馆在成都是消费较高的餐馆,很多朋友不理解,说我变了,让我感觉我们之间产生了距离。”张亚兰感慨道。
海归的新机遇
机遇1:科技体系鼓励创新
刘克坦言,国内外科研环境有很大不同。他举例说:“国外高校学术气氛更浓,而国内很多学者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作为一名海归,刘克将自己在国外的科研经验传播到国内来。他鼓励其他老师多做学术交流,多作学术报告,不要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但个人能力有限,刘克说:“我只能以身作则,影响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等内容,让刘克备受鼓舞。“我希望十八大会议精神能落实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去,也希望自己能在科研上有更多的创新。”刘克说。(刘克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教授)
机遇2:创业环境趋于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对此,袁方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要求,就是要激发大家的创造力。“我们也是欢欣鼓舞。”袁方说,“我们的核心工作是服务海外人才,帮助大家把想做的事业发展起来,为海外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
很多海归自己创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因此,袁方十分关注十八大中提到的市场经济问题。“我觉得十八大强调市场经济,就是强调公平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袁方说,这意味着,海归将会有更好的创业环境。(袁方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
机遇3:美丽中国吸引回归
冰注意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八个字: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让她重拾在国内推广城市规划设计新理念的信心。朱冰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应包含四个方面:经济、生态、形象和品牌。但以往我国城市发展只注重经济,忽视了其他三个方面,造成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破坏严重、千城一面等问题。“我们在推广理念时碰到了很多困难,进展缓慢,有时候觉得没什么信心。”朱冰说,“但看了十八大报告后,我觉得不管现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做得如何,最主要的是有希望。”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也意味着国家将更加注重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优良的生活环境也是吸引海外人才归国生活与创业的重要因素。(朱冰都市意匠城镇规划设计中心总裁)
机遇4:国家延展国际舞台
吴洪流说,看了十八大报道,备受鼓舞。他认为,海归企业应顺应国家政策,融入国家建设进程,在不同领域互相借力。
他举例说,现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亟需完善养老体系、健康体系,像北京凯悦宁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生物医药公司应融入国家养老体系建设中。此外,他还认为:“海归除了在国内多做点事,也应该在国际上为‘中国创造’赢得一个地位。”这要求海归不仅要有执行力,还要尽快做出实在的成果,“在未来三五年内,我们要把自己的业绩真正做出来,多实现一些技术创新,回报国家的政策,不要辜负这么好的时代。”吴洪流说。(吴洪流 北京凯悦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