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职场招聘>
跟踪90后大学生求职 专家建业先就业再谈发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2-12-03 08:27:25

邓丹(中)在招聘会上。记者 谢振华摄

刘燕在网上查询就业信息。覃辛梅摄

制图:蔡华伟

  11月24日,2012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启动。这项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活动,今年已是第十届。

  据统计,参加今年服务周活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160个,全国各地将举办现场招聘会220多场,预计参会用人单位3.2万家,拟招聘人数约41.9万人。

  据了解,准确的统计数据约在服务周结束后两周内公布。

  邓丹、刘燕,两位90后大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亲历的就业服务周。

  就业季,真的来了。

  坐上双层巴士,广西外国语学院应用法语专业2013届毕业生邓丹强烈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是11月24日的8时30分许,2012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启动仪式在南宁举行。地处南宁市郊的广西外国语学院,特地调来一辆大巴,组织了100多名应届毕业生赴会。

  同学大多穿上正装,化起淡妆,1991年出生的湖南女伢邓丹也不例外,“这会使自己看起来更成熟些”。

  “一是女生不能浓妆艳抹;二是一定要自信,知道自己要什么”

  望着人头攒动的人群,邓丹既兴奋又紧张。“这之前,都是在网上找找招聘信息、投投求职简历,只能算‘练兵’;这次到这里,才是我第一次‘实战’。”

  创业培训班、就业辅导、人才测评、到企业参观……邓丹原本以为,来参加的就是一个大型招聘会,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活动。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邓丹还所知不多。

  这项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活动,今年已是第十届。服务周期间,全国各地都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服务。据统计,参加今年服务周活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160个,全国各地将举办现场招聘会220多场,预计参会用人单位3.2万家,拟招聘人数约41.9万人。

  活动启动仪式放在南宁,对邓丹等广西高校的毕业生而言,是个“开眼界”机会。

  “参加这样的大场面,本身就是一次历练,一种收获。”邓丹说。

  “落实政策促就业,强化服务助成功”,启动仪式主席台背景板上的这句话,让邓丹和同学们看了心里暖暖的,“我们找工作,全社会都在关心。”

  在一楼企业形象展示区,邓丹与同学一边看一边问。“各行各业的都有。了解不同企业,就是在熟悉社会。”

  在广西亿健茶叶公司的观摩,让邓丹获益匪浅。“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与我们座谈,‘招聘的’与‘应聘的’面对面交流。年轻的‘主管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怎样找工作,应聘要注意什么。我印象深的有两点,一是女生不能浓妆艳抹;二是一定要自信,知道自己要什么。”

  二楼是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相关部门,精心组织、挑选了70多家用人单位入场招聘,提供3100多个工作岗位。

  遗憾的是,适合邓丹的职位太少。准备了一沓精心设计的简历,邓丹走了一圈,只递出了一份。“是一家教育机构。我们法语专业太小众了,合适的岗位不多。”邓丹说,“但这类活动真的很好,是我们了解社会,熟悉企业用人需求和薪酬情况的平台。”

  心情“时而迷茫,时而自信”,但“不能在寻找和等待中丢了自己”

  因为名额有限,邓丹同级的校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刘燕同学,没能参加就业服务周的启动仪式。

  “没能去现场,也不遗憾。大部分信息网上也能找得到。”1992年出生、来自桂中小城来宾的刘燕说。

  服务周活动在举办现场招聘会的同时,还在150多家网站举办网络招聘会,提供职位信息3.5万条,拟招聘人数约30万人。

  在就业服务周启动仪式当天,广西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区、市、县三级联动平台也启动上线。该平台面向广西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查询、专场招聘会信息、就业指导等服务。刘燕在上面注册了一个账户。“你看,最近一段时间双选会、招聘会、见面会都在上面,还能按岗位、按专业查询,很方便。”

  “2012年,随着初秋的到来,毕业季也悄然而至。心情如同南宁的天气反复无常,时而迷茫,时而自信满满……”刘燕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做简历,找信息,网上发帖,发动亲朋好友物色,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刘燕说,这个学期一开学,“找工作”,就已成为班上21个同学最关心的事了。

  为尽快结束“无业”状态,刘燕开始“像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10月底,她终于接到了一家电视购物公司的面试通知。“面试那天发现其他人简历只有一张纸,自己的简历却是厚厚一本,真是没经验。”刘燕说,好在面试发挥出色,成功获得了这份工作。

  可工作不到半个月,长期担任校记者团团长的刘燕就辞职了。“一工作,才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新闻。”

  辞职回到学校,刘燕选择一边在学校新闻中心协助老师编辑校报和新闻视频,打牢专业基础,一边物色合适的工作。“不能在寻找和等待中丢了自己。”

  “谁说大专一定不如本科、硕士?只要自身过硬,学历不是唯一”

  就业,不仅仅是毕业生的事。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高校、企业、媒体等各界都在努力。

  11月27日,自治区就业局在相关院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知识讲座与面试应聘技巧培训”,给学生讲解就业知识和面试应聘技巧。

  广西外国语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玉恩德说,“举办就业服务周这样的活动,既能吸引全社会都来关注、了解、支持大学生就业,又能让学生学到应聘技能,还提供了一个学校、企业和政府交流沟通的平台,一举多得。”

  在今年的服务周上,该学院举办了一场大型双选会,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而毕业生为2500多名。1个毕业生对应近4个岗位,找工作似乎不难。但对比只是理论上的,邓丹、刘燕都没在双选会上找到心仪的单位,简历都没递出一份。

  “从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形势看,学生找份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份好工作。”玉恩德说,“现在80末90初的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不会给太多压力。有的家境好的学生,一个月花销就三四千元,面对月薪一两千元的工作,自然提不起兴趣。”

  就在这两天,刘燕班上传来好消息。“一个同学应聘一家幼儿教育机构,在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众多的本科、硕士竞争中,成功‘突围’。”刘燕说,“这给班上很大振奋,谁说大专一定不如本科、硕士?只要自身过硬,学历不是唯一。”

  广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黄少坚说,“找工作不仅仅是找个饭碗,希望正在求职的学生们明白,找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和发现的过程。”

  11月30日,为期一周的就业服务周结束了;而邓丹、刘燕的就业之旅,才刚开始。

  广西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广西区内高校预计毕业生将达到17.7万人。毕业生人数继续增长,新增劳动力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打开广西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一场场招聘会排得满满当当。

  邓丹、刘燕们的工作、机会与未来,就在这一场场招聘会中。

  先就业,再谈发展

  有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为7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与高校毕业生数量不匹配,不能适应激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占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占的比重小,影响了就业空间。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创造出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下一步重点应是尽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就业率。

  对于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从自身出发,完善知识技能,练好“内功”。将自己的学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复合型优秀人才,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一些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和职业的期望普遍偏高,“眼高手低、急功近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放平心态,对自己的兴趣有清晰的认识,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择业盲从盲动。

  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再谈发展”的观念。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年轻人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在毕业后用于创业实践,用于市场开拓,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本报记者谢雨采访整理)

  先就业,再谈发展(见解)

  

  有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为7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与高校毕业生数量不匹配,不能适应激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占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占的比重小,影响了就业空间。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创造出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下一步重点应是尽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就业率。

  对于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从自身出发,完善知识技能,练好“内功”。将自己的学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复合型优秀人才,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一些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和职业的期望普遍偏高,“眼高手低、急功近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放平心态,对自己的兴趣有清晰的认识,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择业盲从盲动。

  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再谈发展”的观念。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年轻人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在毕业后用于创业实践,用于市场开拓,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杨燕绥 记者谢雨采访整理)

 

 

(编辑:郑克姗)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