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通过3年的努力,终于复制成功首幅黎族龙被。海南日报特约记者 黄青文 摄
通过三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断层已久的黎族龙被技艺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日举行的黎族龙被工艺研究及恢复成果鉴定会上,黎族龙被恢复技艺通过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中心及省黎族织锦研究所组成的专家组的鉴定评审,这标志着黎族龙被首次复制成功。
黎族龙被是黎族织锦文化的瑰宝,是黎族织锦这一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黎锦文化工艺要求和审美艺术的集中体现。然而,由于制作工艺繁杂性和各种历史原因,黎族龙被的制作早已出现了断层。
为了使黎族龙被这一珍贵的黎族文化载体得以续传,龙被的制作工艺得以发掘、传承和弘扬,2010年,保亭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着手开展黎族龙被制作工艺的研究,从纺织学方面,初步掌握了黎族龙被的纺织学特性,并在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龙被收藏第一人”的蔡於良的指导下,在苏州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的参与配合下,共同攻关,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首次成功复制出了黎族第一幅龙被。
复制成功的龙被为三联幅,长2.4米,宽1.35米,图案精美,做工精细,从材料、织工、绣法和染色等方面都比较完整地恢复了龙被的真实面貌与传统技艺。专家组认为,这是海南复制成功的第一幅龙被,从棉线形态、染色色泽、面料质地、布料厚薄及经纬密度和图案轮廓、刺绣针法等方面,都不变样、不走样,是真正意义上的龙被复制和技艺恢复。不仅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还培养了黎锦人才。
据了解,保亭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成立以来,先后研发了黎族织锦电脑编排新技术,织锦手工提花织机技术改良并获得国家专利,出版发行了《黎锦织造工艺》教材,成功开发了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和织出黎族双面锦等,让传统黎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光彩。(特约记者黄青文记者孙慧)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