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华伟绘
张耀轩放学后回到家,匆匆扒拉几口饭,就跑去上课外网球课了。直到晚上8点半,他才一脸倦意地回到家里。“作业一个字还没动呢!”张耀轩瞬间从疲倦中挣脱出来,匆匆洗了个澡,便赶起了作业。
时针指向了9点半,可张耀轩还在奋笔疾书。“先去睡吧。”妈妈走到身旁,催促他赶紧睡觉。张耀轩倒也不着急,欣然丢掉手中的笔,钻回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一早,张耀轩带着未完成的作业,来到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将一张字条交给了班主任邓老师。邓老师阅毕,竟然一句批评也没有。
这张字条是有怎样的背景和权力?其实,上面只是张妈妈写的一段话:尊敬的邓老师,非常抱歉!我的儿子张耀轩因为晚上参加网球训练而推迟了做作业的时间,直到9点半仍未完成……
这样的“特权”,并不只有张妈妈拥有,华阳小学的任何学生家长都可以给出这样一张“特赦”字条。学生没完成作业,凭父母字条就可免于挨批受罚,看似无稽的论调,却在广州部分小学真实上演。这一场变革的扳机,正由“弹性作业”扣动。
作业如何有弹性?父母对孩子的偏袒,会否让这个制度沦为学生逃避作业的庇护伞?在更深层次上,这样一次改良能否让泛舟题海、叫苦连天的莘莘学子重返快乐彼岸?弹性作业,要和教育陈疾好好“谈谈”。
号外
作业有了“截止时间”,只能写到9点半
“您可以根据您和孩子的需要自行选择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少做或不做作业时,请及时写一张纸条或发一条短信给老师即可。”最近,广州东风东路小学学生的家长收到了班主任的“特赦”短信,学校作业不再是“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
这样极富人情味儿的作业令,源自“弹性作业”的制度改革。
东风东路小学的弹性作业制度,可以溯源到2009年“无作业日”的尝试。学校规定,除了双休日,学生每周还能享受一天“无作业日”,届时,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老师都不会布置家庭作业。
类似的改良,同样在广州天河区华阳小学落地生长,一条“作业绿色通道”向全校学生敞开:一、二年级原则上不布置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三门主科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三门主科书面作业总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内。学校、家长共同确保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在晚上9点半之前完成;如因作业过量或其他特殊原因,学生在晚上9点半前仍未完成当天作业的,家长可以书面说清楚理由并签字,让孩子第二天交给老师,由老师决定未完成的作业是否补交或免交。
为了鼓励全班同学集体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华阳小学也借鉴了“无作业日”的设立——如果全班同学本周表现都很好,如拿到了流动红旗,或者作业完成得都很好,老师会选定一天为“无作业日”,那天同学们就可以轻装回家了。
意外
弹性制度一箭三雕,学生、家长、老师都获益
去年的一个场景,在华阳小学原校长、现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建辉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一台令老师和家长“双满意”的校园演出,却激起台下孩子的连声抱怨:“每次演出都是那些同学,真没劲儿!”“坐在大操场里动也不能动,无聊透了。”
王建辉感到很震惊,校园是学生的校园,千万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设计它,“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激发孩子的自主愿望,通过巧妙地引导,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自己的问题。”
“作业绿色通道”的实施,远比减负初衷要来得一箭“多”雕。“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用不到‘绿色通道’,他们既能按时完成作业,又能参加不少课外活动。”华阳小学副校长陈丽霞细数起这项措施意想不到的好处,倒逼家长更加负责任、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你总不好意思老给老师写说明书,自然就会主动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这项措施,对老师的教学设计而言,也是一个不错的“诊疗器”。华阳小学六年级二班的班主任邓燎坦言:“如果很多学生都不能在9点半前完成作业,说明你布置的作业太多、太繁复。”以往老师布置作业,基本不会去想布置得是否合理,现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促使老师去提高作业设计的能力和水平,力争布置“少而精”的作业,“向40分钟要效益”。
减负之后,家长自然会担心一个问题:学习成绩会否受到影响?“很稳定,没什么变化。实际上做作业的时间和学习成绩并不成正比,有时候休息得越好,学习效率还越高。”邓燎说,11月刚刚进行的广州市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前10名中有2名来自华阳小学,学校的成绩是天河区内最突出的。
“这项计划是不让作业成为孩子们的负担,突破‘唯成绩论’的陋观,从而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陈丽霞总结。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