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大有可为。”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管 平
“‘两院院士行’暨浙江省职业教育服务工业强省与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座谈会”,日前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樊明武、闻邦椿、赵连城、赵淳生等两院院士在为职业教育把脉的同时,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充分肯定。学院党委书记左家奇介绍说,从轰轰烈烈搞示范,到默默无闻抓教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转型无声无息,却更加触及了教育本质,而这一切的突破口,就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大有可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平对创新教育有独到的理解。两年前,当学院提出开展创新教育时,很多教师不理解。对此,管平解释说,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即使我们的学生暂时没能达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层次,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经过一番讨论,创新教育的概念豁然开朗,学院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行动中。学院开设教师创新教育论坛,进行以教学创新为主题的教师课程创新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开展以教学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教育迅速在全校推广开来。
前不久,院士们参观该学院机电训练中心时,看到几位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加工一个小物件,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酒杯。院士们感叹,在课堂上学做这么有趣的小物件,难怪学生们这么专心。
自从开展创新教育以来,该学院金工教研室在设计学生感兴趣、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课题方面下足了功夫。教师们分别开发了加工小酒杯、微型千斤顶、数车宝塔等趣味性的实习内容,强烈吸引着学生。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把这个精巧的实习零件当作工艺品收藏起来。
考虑到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内进行课堂学习和工作间实训,该学院将第一课堂作为开展创新教育的主阵地,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构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及与此相配套的创新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学院特别增加了通识类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和新技术选修课的比例明显提高,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目前,学院已将职业指导、艺术教育等课程列入了必修课范畴,同时还引进、开发了50门通识教育课程,列入了学分系列。
创新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在课堂外、在校园中的丰富活动也对其创新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理念,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别强调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学院以课外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校一级的社团活动、技能节、艺术节、社会实践、双休日工程等开展得有声有色。各二级学院(系、中心)成立了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小组,采取让学生独立列项、参与教师科研技术服务项目、实行学生导师制、提前进入毕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使学校的课外创新实践和课内创新课程相互协调,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近,前来该校调研的专家们感慨地说,只有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创新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这样的道路上前行。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