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批评少数地方撤点并校、“轰”农户并村上楼的做法,并称有的大城市欲在几年内令千万农民进城,交出自家的土地。有学者调查,前10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六成,初中减幅超过四分之一,农村小学生减少3153.49万人,初中生减少1644万人。而另一方面,近年来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弟受教育的努力不断,比如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开放异地高考、购置校车等等。这两方面的问题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不从深层找根源,不搞本源治理,仅靠扬汤止沸是解决不了的。
问题根源就是城乡差距仍在拉大,并与排山倒海的城镇化互为因果。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是必然阶段,但是也要从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出发,分步推进。目前,我国的农业水平是否达到了工业国家的程度,小部分从业者的产出能否保证全社会的供给?制度、政策层面改革跟不上,受发展程度的限制,流动人群的生存状态何时能改善?规模庞大并不断增加的无固定职业人群对城市的巨大压力如何缓解?对这些重要问题视而不见,无论以什么理由赶农民进城皆无责任感可言。面对大量流动人口也不能不进行引导,当务之急是加大资源引入,力推农民、农业、农村状况的改善,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产业。看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不是去看大城市,而是看农村的情况。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冲击不言而喻。城市公办教育的资源当然要向流动人口开放,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确实该解决。但是也不能指望没学上、当地教育质量差的孩子都去“北上广”读书。办好中小学的必要条件是生源稳定。人都走了,才建好的希望小学没几年就成了“空壳”,这也使农村教育进退失据,苦不堪言。教育的理想是人的生而平等。如果从小所受教育质量不佳,开放高考意义有多大?在发展机会上更谈不上公平。城乡教育差距大是最大的不公平,消除这一差距必须从现在做起。
在经历了一番撤点并校导致的农村孩子上学路远、城里大班额挤破墙的痛苦之后,很多地方开始反思。湖北、吉林、江苏、新疆等地的一些市县启动了办好一批乡村学校的工程。湖北省黄梅县的做法是建一批标准化的乡中、村小,首先是建好农村教师队伍,引导师范院校毕业生奔赴乡中、村小,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向他们倾斜;村小要配齐计算机、音体美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等。实践证明,农村家长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改善后的乡村中小学稳住了本地生源和家长,还有不少随迁子女回老家读书。
据笔者所知,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困难还很多。普及义务教育的理想之一是实现教育公平,最终实现偏僻山乡的小学建设标准与大城市闹市区同等规模的小学相同。实现这一理想任重道远,切不可无所作为,任由乡村教育凋敝。当前需要做的,首先是调整政策,让资源向乡村教育倾斜。我们不仅要颂扬那些含辛茹苦坚守乡村学校的老教师的圣洁良心,更要改变他们的待遇和条件,实现他们最大的愿望——后继有人,让更多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人愿意去,待得住,也能扎下根来。(陈宝泉)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