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已正式出台,明年北京将在已有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基础上进一步扩容,继续在人口聚集的城乡新区建设一批高质量学校,以应对即将来临的小学入学高峰。每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将连续三年获得市级财政每年200万元的奖励支持。
15所城乡一体化校名单北京实验二小朝阳学校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首师大育新学校(回龙观)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北京二中通州分校
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光明小学怀柔分校
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
北京四中顺义分校
人大附中永宁分校
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
铁二中长阳分校
北京交大附中密云分校人大附中二分校
北师大燕化附中
■今年建设
15所学校增9492个学位
据市教委介绍,随着北京城市规模及人口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增长周期性变化,未来三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将进入新的高峰期,现有中小学资源总量明显不足。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市人口分布的变化,原有中小学的布局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呈现出结构性失衡。
针对这一情况,市教委在充分调研全市教育资源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在城乡接合部、城市功能拓展区、新城建设区优先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将城区名校资源与现有的农村地区学校结合,实行“同一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模式,通过选拔校长、教师、共同教研等软件输入的方式,帮助农村校尽快提高水平。今年,“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被列为市政府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投入约2.4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5所学校。
在这15所学校中,除东城、西城外,其他每个区县各有1所,其中小学建制的学校5所、初中2所,完中4所,12年一贯制学校2所,9年一贯制学校1所,纯高中1所。市教委介绍,本次重点建设完成后,可新增学位约9492个,其中小学学位7166个。
■区域分布
新增学校集中在城乡新区
市教委委员李奕介绍,实施城乡新区学校一体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建设一批优质学校,而是要探索和建立一套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最初的捆绑式发展,到输入校借力提升,最终实现自主发展,各有特色,从而带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3年,市教委将继续联合有关部门,指导区县和学校推进新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扩大建设范围,新建学校数量将是今年建设学校数量的1倍。按照计划,2014年全市还将新建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据悉,新增学校仍将集中在城乡接合部、人口聚集区、城乡新区等学位明显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以朝阳、海淀、大兴等区居多。明年将不再兼顾一个区县一所学校的标准,而是采取区县申报,市教委审定的方式选出,入选学校集中在“北京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建设的200所中小学范围内。此外,选定学校将以曾与名校结对、开展名校办分校等与名校有交流基础的学校为主,同时也将兼顾部分新增小区配套学校。
■配套措施
200万元支持培训课改
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北京制定了《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将于12月21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规定,城乡一体化学校输入和输出双方区县教委要在“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框架下,签订输入学校托管协议。输入校校长选派,在尊重输出学校校长意愿基础上,经双方区县教委商定后,由输入区县教委任命,实施属地管理;输入校的书记由输入区县选派。
记者了解到,如北京交大附中密云分校、人大附中二分校的校长均由本校选派的管理干部担任。一体化管理的学校应建立校区之间干部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两校之间要实现课程统一、教材和教研统一。
依据新办法,市财政将连续三年对资源输出学校予以奖励,每所输出校每年可获奖励200万元,对于同时可能承担几所农村校的资源输出的名校,则采取奖励叠加的方式,如人大附中因有两所输入校,每年至少可获得400万的支持。这笔资金可用于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对输出校教师交通补助以及由于输出教师导致输出校师资不足而外聘教师的费用等。
同时,办法还将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新校区教师采取全市或全国招聘的方式统筹解决,为资源输出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单独审批进京指标。新政策为学校吸引人才“大开绿灯”,如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校长是来自上海的教育专家李振村,该校还招聘了10余位全国优秀名师,今年新进的毕业生均来自211、985名校,为解决新教师的住宿问题,大兴区政府特为他们每人提供了一套公租房。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