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与古籍部副主任王冬梅告诉记者,总体而言,海南省古籍保护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很多图书馆不具备古籍的收藏条件,无专门的书库和书柜等,破损古籍的修复则需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辅助工具,目前海南懂得修复古籍的专业人才很少。
关于古籍破损的程度,国家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例如文化部2006年发布实施的《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根据文献古籍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的程度不同,将破损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破损,其中一级破损程度最为严重,通常需要整册揭裱修复。目前,海南省馆藏古籍发现破损的通常以三级和四级居多。
民间散落约300余册
与图书馆较大规模的收藏不同,此次民间收藏家登记在册的文献古籍数量寥寥。记者从省图书馆获悉,截至10月底,民间登记的文献古籍仅300余册,且多数分散。
在海南大学教授宋静敏的家中,记者见到两套不同时期版本的《礼记集说》、一套晋代王羲之亲笔书法的拓本、一套明代的《学庸集注》和一套光绪年间的《近科元魁集成》。据说,这已是相对比较集中且价值较高的收藏了。
宋教授说,收藏文物古籍可以追寻历史真相,可以品味不同的人生,其乐无穷。而同样热衷于收藏字画古籍的陈小松先生,更是为自己的藏品精心打造了一间收藏室,一幅幅字画、满满一面墙的书籍,加上古色古香的书台和传统的笔墨纸砚,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令人沉醉。
不过,在陈小松看来,海南民间收藏者对文献古籍的保护现状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收藏者缺乏保护修复的意识;另一方面,民间收藏家缺少古籍装订、修复和保存的专业知识,例如海南气候潮湿易生虫蛀,不少人便会使用樟脑丸来驱虫,“事实上樟脑丸有酸性,易使纸质发脆,不利于长期保存”。
因此,有收藏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普查登记文献古籍的同时,应放开“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申报评定的条件,让更多民间收藏单位和个人的藏品进入被保护的行列;另一方面,省古籍保护中心可适当开展一些科普讲座或展览等,以便普及古籍保护和收藏修复的常识。
在此次古籍普查的过程中,收藏者陈小松还有另外的收获。他向记者介绍,虽然古籍普查登记并不只针对和海南相关的文献资料,但也会有这部分珍贵的古籍出现,书目一旦进入统一管理的平台后,寻找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