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少年强则国强”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学的付睿安正在会场上拍照。本报记者陈剑摄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100年前梁启超提出来的;100年后,它的意义更深远。我们的国家强了,而我们的少年没有强,我们的青少年体质没有强,这也是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12月18日,在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的“少年强则国强——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东江如是说。
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校长、老师和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在不断修建大型体育场馆的同时,校园体育场地却愈见紧缩;教师总体编制在增加,体育教师的任务却越来越繁重;家长的溺爱,养成了独生子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体质和骄娇二气;繁重的课业,压抑了孩子对体育兴趣的追求,对于安全问题的恐惧,则束缚了学校放开体育锻炼的手脚。
在重重阻碍下,学校体育正力求突围。“这个突破口,就是评价体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两三千个孩子在狭窄的操场上做操,连做转体运动都能打到对方的手。”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的李华海老师说,在云南,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达标率只有27%。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对灾区投入了大量教育经费,但大多花在了建宿舍、教室上,而对于青少年同样重要的体育场地建设却未被重视。
李华海感叹,各大城市都在争相建设、翻新大型运动场馆,与之对应的却是学校体育场地的越来越狭小,“踢一场足球场租费要上千元,这不成了奢侈运动了吗?”
北京市五中分校的体育教师郄朝晖也为学校有限的体育场地着急。“足球作为三大球之一、世界第一运动,我们却只能踢软式足球。”这所位于闹市区的初中有1600多名学生,老校区只有两块标准篮球场,一个140米跑道的体育场,新校区只有一块标准篮球场和一个130米跑道的运动场。
张弦是北京市金台书院小学的校长,这所位于北京二环、天坛旁边的学校周边都是小胡同,连一个操场都没有,冬天在带学生跑步之前,体育教师要先把操场边的积雪推开。由于学校条件不足,老师压力大,2008年前,学校的体育老师都走了,去了条件更好的学校。
合肥市第十九中学校长汪晓军也为缺体育教师发愁,该校每星期上三节体育课的要求都达不到。学校组织了不少体育社团,却没有指导老师,只能动用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指导。但他继而发现,现在中青年教师本身的体育技能也不容乐观,学校有88名45岁以下的教师,却连一个排球队都组不起来,只能抽调45岁左右的老师参加。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小学的学生数量在增多,而学校的体育设施缺乏、场地缺乏,谈何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李华海觉得,面对城市化的进程,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发改委必须联合起来,提前做准备,加强校园体育场地建设,否则,随着土地价格的增长,还会付出更高的成本。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