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的留美学生,在国内时虽然不像现在的年轻一代掌握着那么多海外信息,但外面的事情还是知道不少的,初到美国很少经历所谓的“文化震撼”。毕竟,准备出国学外语,不可避免会阅读《时代》、《新闻周刊》等杂志。到了美国后,感觉往往是“不过如此,就和媒体上写的差不多”。真正的“文化震撼”,经常出现在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
大约十年前,我的博士课程读到尾声,琢磨着找工作。当时我们这些外国学生的压力在于,美国的大学世界一流,哪怕二三流的名气也都响当当。我辈马上要到大学为人之师,千万不能误人子弟。不由得担心自己的学术是否过硬。不料,一位师兄面试回来,垂头丧气,称自己做梦也没想到找工作会是这样。他说招聘学校对于他的学术研究一字不问,劈头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这里的学生,有一半根本不想来上学,另一半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上学。你怎么对付他们? ”这老兄猝不及防,好好的面试机会就这么给砸了。
应该说,这是很极端的例子。我自己最终在波士顿的萨福克大学就职,也算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可面试经历非常愉快。历史系教授有一半是哈佛、耶鲁、布朗、杜克等名校的博士。大家问的未必是高深的学术问题,但全部紧扣教学:你拿到这个教职就是本校第一个全职的亚洲专家,你的研究范围是什么?你怎么帮助学生理解东亚?从你的研究来看,为什么近代欧洲走向工业化,亚洲则一度落后,特别是中国,现代化为什么那么困难?这让我对学校印象深刻,立即接受了这份教职。
教学也是相当愉快的。学校给教师的待遇颇为优裕,并给予充分的自由。学生中不乏出色之士,毕业后在地方政治和经济中扮演领袖角色。
不过,就算是比较幸运的我,也马上碰到了“文化震撼”,和学生们发生过激烈冲突。对此,我当然负有责任。那是我刚刚开始教书两年时,由于缺乏经验,给学生指定的阅读材料太难,要求也太严。我指定阅读的都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学用书,一周100页的阅读量现在看来有点离谱,但这也是我过去听说的一般阅读量。我万万没有想到,上了一个多月的课,许多学生根本一页书也没读,甚至不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难道连书名也没看吗?于是我大发雷霆,警告说我可以给全班不及格。最后学期结束,不少学生“屡教不改”,我给了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惹得民愤汹汹。学生到学校的各个办公室告状。学校让系主任找我谈话,表示对事态的密切关注。我据理力争:学生怎么评价我没有关系,但如果规定的阅读一页没读,甚至连课也不来上,那还有什么资格对我的课说三道四?
在这一事件上,学校给了我不少压力,但是也维护了我的权威,分数一个不改,及格不及格全由教授说了算。但自此之后,自以为“美国通”的我,也开始认识了美国的“国情”。有的大学生,不用说不可能一周为一门课读100页书,就连to和too、then和than也分不清,在没有标注的地图上找不到欧洲、太平洋或中国。有学生曾在课间找我,称自己的“学习风格”主要是图像思维,不太擅长读书,问我能否上课全看电影。还有个学生期中考试后才突然出现,称自己前半学期事情太多,无法来上课,后半学期保证每次都来,问我这样能否保证她拿A。此外,几乎每学期都会有学生课前递给我一个大信封,里面是有关部门写给各任课老师的信,称此学生被诊断为“学习困难症”,要对之延长考试时间。这样的学生通常还有一位陪读的,上课负责帮忙记笔记,便于其复习。我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这种有学习障碍的人一定要读大学?怎么可能被录取?这样带着陪读上大学,谁来埋单?
这并非仅仅是我个人的经验。联邦调查显示,1992-2003年间,大学生的阅读率(准确地说是识字率)在下降。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在阅读上达到熟练水平,即“能够运用印刷的或书写的信息在社会中行使正常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力”。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不会选任何学期阅读总量超过40页的课。更为神奇的是,即使如此,四年制大学中的分数,有43%是A或A-。从这个角度看,我让学生每周读近百页书,每周还有测验,给一大堆不及格,确实和美国“国情”太脱离了。
可见,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有潜力穷尽的征兆。钱固然是个问题。但是,假设美国能保证大家都上得起大学,而上述这样滥竽充数的学生到处都是,甚至在许多学校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国家岂不还是照样缺乏竞争力?
问题似乎并不在大学本身,而在于美国的年轻一代中,很难再产生更多具备上大学能力的可造之才。基础教育,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阅读此文的网友还看了:
留美女博士归国研发新药
福建留美学生贩军火案开庭 嫌犯称购枪因爱好
低龄留美全新中学模式 可选“全托式”私立中学
留美中国学生自排话剧《我爱桃花》上演 反响热烈
留美女博士宁单身也不嫁美国男的7大理由
留美费用逐样数
高考复读30年变化 留美大学生竟回国复读
高考复读三十年变化 留美大学生竟回国复读
中国留美学生数量增 学者:改变在于建立信心
留美中国硕士生 开便利店创业追寻美国梦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