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市委组织部从今年5月开始对全市1865名大学生村官的438人在岗情况进行抽查,查出不坚持到村工作的24人。有被调查者表示,有人一边当大学生村官,一边到市里打工,拿两份工资。(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舆论导向来看,很多人乐于把大学生村官不接地气归咎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匮乏、工作积极性不高。殊不知,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存在,必依附于客观现实之中。因此,对其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单向度归因。抛却大学生自身原因不论,在我看来,大学生不愿到岗上班,还与以下诸多原因有关。
一是农村熟人社会的阻隔。乡村社会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亲属关系的影响下,每个乡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排外”现象。也正如采访中的那位大学生村官所言:“我所在村的老百姓特别‘抱团’,我是外地人,冷不丁凑上去聊天,人家还以为我臭显摆,神经有问题。”表面上看,这仅是一个交流上的障碍,但更深层次上,却是熟人社会对陌生人的天然排斥。这种排斥既体现在对权力的天然认同上——习惯于“本村事务,外人勿扰”的传统模式,又体现在村民对一个才毕业的学生的极端不信任上,凭什么把一个村的事务交给你?
在这样的尴尬现实中,一些大学生村官便找不到融入农村圈子的路,失去了存在感的他们,有些选择逃避,有些选择“混日子”,如此现状之下,再多的“大学生村官不上班”似乎也不足为奇。
二是大学生村官选拔的不接地气。在现行的选拔机制下,许多考核完全脱离了农村具体实际。从表面上看,一纸试卷下的选拔,被选上的似乎个个优秀。然而,到了农村以后,有些村官居然闹出“分不清青草和麦苗”的笑话,专业知识与所服务的农村不对口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种脱离实际的选拔与任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打消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违背了我国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初衷,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成了农村的摆设。
三是考核机制的不接地气。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都是采取单一的量化指标,大学生村官合格与否不是村民说了算,而是由主管大学生的乡镇逐级向上报送考核材料,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村民负责的畸形现象。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为大学生村官不上班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在职却不在岗。
河南濮阳深入到农村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无疑值得赞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更多的视角去反思大学生村官不上班的诸多现实原因。当下之急,乃是建立一个更健全的选拔机制、更完善的考核体系、更人性化的融入策略,而不是将棍子单向地打在大学生身上。
阅读此文的网友还看了:
大学生村官全年“放羊”不识村民不熟村情遭惩
广东东莞:420名大学生村官将“有职有权”
杭州联合公选首次面向大学生村官 可考街道党政副职
江西公开选拔百名大学生村官选调生
500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进京培训
重庆发帖被劳教大学生村官任建宇获释(图)
大学生村官陈冉:踏实干事儿 把"反对派"变成"铁杆粉丝"
大学生村官揣梦想留村创业 不考公务员不去企业
海南大学生村官为民开拓致富路 村民年收入翻了几番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