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专业创作人才缺失
“要保证科普作品的质量,必须重视专业创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普出版社副社长、总编颜实指出,出版社要重视对作者的把关。现在科普图书出现问题,是因为有些出版社请社会上没有科普资质的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原创科普作品就像剧本似的,一集一集包下去,最后都是包给一些在校研究生做。很多研究生不一定对科普有兴趣,而且也缺乏专业训练。有时往往是从一些资料里,甚至从网上找一些内容。这种“剪刀加浆糊”出科普书的方式,跟科普创作本来的意义完全背道而驰。
“现在社会上涌动着一种隐形的‘科学无用论’,一些年轻人连科学家都不想当,更不用说做科普工作。”刘嘉麒说,科普是一个公益性的事,按道理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有责任、有义务从事科普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工作压力和科研压力,科技工作者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普工作。国家尽管有《科普法》,但没有具体的措施能鼓励科学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做科普工作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现在70多岁了,没人考核我,只是凭良心在做科普工作。”
“中国需要一些大家出来做科普工作。”中国科普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石顺科介绍,“100多年以前,美国的科学报道也常出问题,歪曲的报道、扭曲的报道、别有用心的报道非常多,后来科学家站了出来,成立了专业组织和团体,专门在公开的刊物上批驳或者纠正科普谬误。一直到现在,美国还有一个探索中心,对非科学的东西进行揭露和反驳,包括一些科普大家,像贝尔,专门给公众释疑解惑。”
石顺科表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这么多年,中国科协现在也提供资金和定向支持,支持作者、支持创作团队进行科普创作,但奖项设得不够,引导不够强,导致有一个老问题:创作队伍比较嫩,没有大牌科普作家,难以呈现特别好的作品给读者。另外,他认为,国内推荐优秀科普图书和向公众宣传的力度较弱,与国外宣传促销费用要占初版印数总码洋的8%-15%的投入相比,我们一般只有不到1%的科普图书宣传促销费用。
对策:加强监管,鼓励原创
如何提高科普出版物的质量?
王春法认为,“出版管理机构需要加强监管,起到引导社会、引导市场的作用。”
“在出版质量方面,新闻出版总署有质量监测的管理规定,每年都在抽检,抽检出问题就按规定处罚。”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马永强表示,以后将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引导支持优秀科普图书的出版。
郭曰方建议,对那些在科技报道上有突出贡献的编审人员、记者或者是科普作家应当给予重奖;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活动或者科普创作的成绩,应当纳入研究院所考核评估的体系当中,将是否从事科普工作,作为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的条件;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考虑设立科普专业;把对科普教育的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
刘嘉麒补充说,科普出版物的质量一是取决于内容,其次是形式。在内容上,需要有好的政策,引导年轻科学家从事原创科普作品的创作;另外,形式上也要创新,现在从事科普工作不能光是出版书籍。现在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科普创作还得与时俱进,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发展影视、动漫等新的传播形式。
阅读此文的网友还看了:
人员和经费显著增发展仍不均 我国科普的多与少
劣质科普书危害青少年 硕士爆料“劣质”科普图书
40名硕士写科普书化名1人 书籍错误百出
“气象科普教育读本”有望将走进全国中小学课堂
中外科普人员合作实验秀进广州小学课堂
科学家来海南“送”科普 内容广泛受益学生达1.5万
海口幼儿阶段将开展科普教育 明年1月起正式施行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