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职场招聘>
大学生简历造假愈演愈烈 建立信用机制迫在眉睫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李建军  时间:2013-01-10 09:38:39

  近日,记者在走访兰州市各大人才市场时发现,一些毕业生为了尽早找到一份工作,竟煞费苦心地在自己的简历上做“手脚”。有的学生明明没有当过学生干部,偏偏在简历上注明自己是“班长”,有的学生没有获过奖学金,却胡乱编造出了所谓的“一等奖”……五花八门的简历造假,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考察难度,也让大学生的就业“诚信”大打折扣。

  简历“注水”为求职开道

  10月27日10时,记者在兰州市工程技术人才市场见到了正在找工作的兰州城市学院毕业生王某,他说,很多毕业生为了在面试中先发制人,往往在简历上“别出心裁”,甚至有的人在简历制作上“花样翻新”。“我在大学四年里既没有拿过奖学金,又没有在学校或社团担任过什么职务,可如果简历中缺少了这些,求职时就失去了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记者在武威市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100多份求职简历中看到,得到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有85人,在校期间任学生干部的达80人之多。该单位招聘负责人说:“能得到一等奖学金的学生仅占极少数,应聘者中竟有80%以上的学生曾获此殊荣,我觉得这不太可能,这些简历让人很是怀疑。”他表示,在录取人选初步确定后,他们要逐一与当事学生所在的学校联系,一旦发现简历中有虚假成分,就取消造假者的应聘资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个个希望自己能突出重围。因此,简历造假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每个应聘者如果不把自己‘夸大些’,就不会被用人单位重视,尤其是好单位,是不会看上一个普通学生的。其实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但往往少一个‘优秀’就会被用人单位遗弃。”甘肃政法学院毕业生祁某无奈地说。

  “求职是大学毕业生正式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不仅是道德品质上的一个污点,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缺憾。而且,诚信道德的底线一旦被突破,它会越降越低,最终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敏遗憾地说。

  谁为造假提供了温床

  采访时,不少大学生对“注水”简历表现出一种相当暧昧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周围同学的简历的确存在着“水分”;另一方面,当问及他们自己的简历是否“注水”时,他们又对此讳莫如深。

  本科毕业的陈洁十分气愤地说,他们宿舍4个人中,有两个人在自己的简历上写明曾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可他们根本就不是!甚至有的同学还用网上流行语这样说:“简历不造假,典型一大傻。”种种“劣迹”真是玷污了大学毕业生的“清白”。

  10月28日上午,会计专业毕业的薛玲在甘肃高新技术人才市场找工作,她说:“以前周围很多同学在自己的简历上做假,我当时很不理解,但经过几次应聘后发现,不掺假的简历明显不受欢迎,时下大学生简历造假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企业的做法无可厚非,为了自身的发展,他们有权选择更好的人才,因此企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给简历‘注水’并不具备必然的因果关系,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给简历‘注水’,是因为他们自身实力不强,历练不够。如果一个学生能力强或者有突出特长,那么他绝对没有必要在简历上做文章。”甘肃政法学院马红平教授指出。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宗礼告诉记者,给简历“注水”,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能力不是从一张纸上就可以看出来的,“注水”简历只能帮助大学生过求职的第一关,接下来还会面临笔试、面试等考验。更进一步地说,在决定录用之前,用人单位也很有可能向学校核对信息,当发现应聘学生在简历中造假后,最可能的后果就是应聘者被直接淘汰,得不偿失。

  甘肃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一杨姓部门负责人说,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简历造假也呈放任心态,加上工作量大,审查难度大,在证明盖章时审查不严,给造假者可乘之机。

  打“假”缺乏硬规则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系贾应生教授说,造假简历隐蔽性强,被发现的可能性小,即使被发现了,受到的惩罚也是表皮之痛。而大学生多因求职心切,忽略了诚信、道德和法规,这就导致了简历“注水”愈演愈烈。“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大学生简历造假和单位虚假招聘的惩处性法律规定。”兰州栖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维军说,从法律层面上讲,大学生简历造假缺乏硬性的法律条文制裁,其后果最严重是被用人单位开除;对于用人单位的虚假招聘,就更无惩戒规定。就此问题,王律师建议,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就业政策对双方进行规范,建立大学生和企业的求职招聘信用机制,对学生造假取消一定资格,对企业假招聘行为进行经济处罚。

  记者手记

  简历“注水”就像传染病,在大部分求职者中“传染”开来。诚信缺失已危害到莘莘学子,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迫在眉睫。

  对用人单位而言,需要建立一种以诚信为导向的用人机制,让更多的求职者意识到,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虽然重视学历、技能证书及工作经验等,但更重视员工的诚信和实践才能。只有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弄虚作假,不在自己的简历上“掺水”,才能真正体现他们的学术和人生价值。

 

阅读此文的网友还看了:

90后青年求职者四成偏爱国企
非学霸高三女生微博求职 被美国排名前15名校录取
求职就业 高学历“敲门”为何不灵了?
谁在助推火爆的求职整容
招聘薪水上演“区间派” 不少求职者犯糊涂
年薪50万反而吓退求职大学生?
毕业生寒假求职:这个“中场”不休息
“求职大考”当前 “纠结”心态折射大学生困惑
奔波求职几家欢喜几家愁 大学生求职还需补点啥?

 

 

 

(编辑:郑克姗)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