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郑任良一家在海口的“全家福”。照片中怀抱小孩者为廖瑞珍。崽崽图
黄花举义
郑任良曾经是同盟会的成员,当年同盟会成员名单属于保密信息不予公开,但据知情人士回忆,曾在召开内部会议的时候,见过郑任良,这也就间接证明了他的身份。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广州爆发了“黄花岗起义”。事隔百年,当年作为“选锋队”一员参加这次起义时,郑任良还是一位年方22岁的热血青年。他亲眼目睹了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的死难。
这段历史记载存于海口市民政局的档案里。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得知消息,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1912年5月15日孙中山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
役为之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宣告成功,辛亥革命取得胜利,黄花岗起义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2004年1月20日,海南作家崽崽打开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建立的“中华魂·青史留名”的网上档案馆,有一个人的名字让他眼眶发热,那就是自己已经记不得模样的父亲郑任良。在这些影响中国百年历史进程的英烈名单中,有人们熟悉的黄兴、林觉民、毛泽民、杨开慧、李公朴、江竹筠(江姐)、董存瑞等等。
同样,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共同创办的“海南史志网”上,和丘濬、唐胄、海瑞等历史名人在一起的,也有郑任良的名字。
一个人的一生,在冷静、理性的历史叙述面前,只能是化作几百字的辞条,供后人参考。或者更简单一点,在金牛岭烈士陵园郑任良先生的陵墓上,概括为几十个字的墓志铭:“生于一八八九年,广东梅县人,同盟会成员,黄花岗起义选锋队长,琼纵府海特委地下工作者,一九五零年三月牺牲于海口。”
崽崽依然保存着父亲留下的七绝一首:“黄花起义我选锋,宣统推翻再讨龙;放下屠刀坐教席,实业救国劝勤农。”以自述的方式串联起他前半生的重要节点,与档案部门所记载的郑任良的履历相吻合———“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中山大学经济系执教。大革命时期,抵琼考察、了解海南岛的资源,并著书立说。1927年,辞职转搞实业,邀几位华侨在海南合股投资,在海口开办银行,在儋县开垦农场。”
“有意思的是,父亲用了‘屠刀’一词,否定了之前的革命经历。虽然是驱除鞑虏,虽然是光荣的事业,但在当时的父亲看来,无论黄花岗起义也好,后来讨伐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也罢,革命总逃不脱‘死人’,双手沾满了鲜血,而这也许是他不愿意看到、不情愿做的事。”崽崽不无感慨地说。
(编辑:王艺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