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将至,孩子们在家时间增多。来自本市青保部门的统计显示,每逢假期都是未成年人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其中又以家庭和住宅小区成为“高危地带”。
日前,上海市教科院第四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揭晓,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一项名为《上海幼儿安全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荣获二等奖。该园对全园500余个孩子家庭开展问卷调查后发现,跌落撞伤、硬物夹伤、割剪刺伤、烫伤烧伤等14项内容,是家庭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与此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自己无形中的言语,也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隐性心理伤害。
显性教育不该吓唬孩子
园长张爱莲介绍,在各类幼儿伤害事故中,家庭内发生率最高,其次才是户外和幼儿园。玩耍时被家具的尖角撞到,进餐时被硬物噎住或者太心急而烫伤,小区玩耍时被邻居家的宠物抓伤……家长的一个小疏忽,就有可能让孩子受到伤害。
课题组负责人、紫薇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项洁云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家长和孩子强化安全意识,课题组发动全体老师和家长,从“在室内”“在公园”“在小区”“在旅行”等角度,一起编写了安全小故事,完成了一本《亲子共读手册》。
“第一次征稿结束,我们发现,虽然安全事故原因不同,但相当一部分事故都是以小主人公被送进医院结束的。”项洁云坦言,受到传统思维影响,很多成人仍喜欢用“黑暗的地方有妖怪”“乱吃东西会去医院打针”等消极、负面的故事,通过吓唬孩子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事实证明,不仅孩子不爱听,还有可能使其变得胆小、封闭、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上海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家指导下,老师们改变视角,用拟人化让故事变得有趣、生动。调皮的“水蒸气精灵”叮嘱孩子,喝汤时,要等它们全部钻到水面下才能张嘴;会“咬人”的抽屉提醒孩子,推拉的时候都要轻一点、慢一点;遇到打雷不要惊慌失措,那只是雷公公开着破旧的洒水车准备给地球花园浇水;不能拿陌生人的糖果,否则自己会缩小被装进口袋……
隐性伤害家长祸从口出
项洁云介绍,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受到的身体伤害普遍较为关注,但往往忽视了自己无心的言语和举动,也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
春节将至,亲友相聚机会增加。项洁云提醒,对孩子来说,最讨厌的是爸爸妈妈总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无论是私下还是公开场合,一句“你怎么这个也不会”“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样”,不仅不能激励孩子,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动力。父母工作忙碌,孩子们最担忧的是,爸爸妈妈因压力太大变成“喷火怪兽”,将无名火发在自己身上。此外,如果孩子充满热情的一番话,总是只能换来父母敷衍的一句“知道了”,长此以往,父母会发现,孩子会逐渐在心里筑起一道壁垒,不仅伤害亲子关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逐渐受到损害。
■在家挑选玩具时应关注材质是否安全。例如,孩子们喜欢的卡通面具,会不会含有毒化学物质,毛绒玩具会否致人过敏?管理好剪刀、铅笔等文具用品,不要拿着奔跑嬉闹。
■在小区给孩子划定安全活动范围,使其始终处于家长的视线范围内,不要在小区主干道游戏、骑车、奔跑。
■逛街出门前别忘了反复叮嘱孩子,一定要拉着大人的手,万一走丢了也不要乱跑,呆在原地等家长。
■旅行出门前开个“预备会”,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出行前带好应急设备和常用药物;给孩子准备一张联系卡,写上孩子的名字、家长的联系电话等信息。
阅读此文的网友还看了:
河南“封存”38未成年犯前科 其中10人考上大学
流动留守失依失学儿童成未成年犯主力军
北大教授建议“错龄入学” 曾发现未成年遭侵犯
雇用未成年学生,到底谁“瞎”了?
日男星GACKT再曝丑闻:爆与未成年少女发生关系
用人单位违反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规定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流行网游近7成不适合未成年 “网瘾爸爸”担忧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