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跟着杜云飞老师在椰树下诵读《大学》。本报记者张杨 实习生陈焕林摄
海口网1月30日消息(记者 张杨 实习生 陈焕林)绿草边,木亭下,一位身着汉服的老师正在带领围坐在身边的学生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大学》。1月28日,由本报《教育周刊》策划组织,联合海南大学三味书社、翰香学苑共同举办的“国学”冬令营开营。本次活动将课堂由室内搬到户外,让学生们走进花园木亭,在溪流边、绿树旁读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推崇。
老师身着汉服户外授课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昨天上午,本次活动的主讲老师杜云飞身着传统汉服,在海南大学的观景亭带领着围坐在身边的学生们一起高声诵读《大学》。
谈到为何要身着汉服授课,杜老师表示,这次“国学”冬令营不仅是要教会孩子们《大学》这个文本,更想尽量为孩子还原展现古人的读书方式,包括坐姿及礼仪等。同时,杜老师还专门为此次活动编写了教材,通过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比带领孩子们了解古人的用字方式,通过带读和引读的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古文的音韵和读法。
杜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可。本身就是“国学”专家的一名孩子家长徐女士表示,杜老师的讲课精到而专业,并且引用各家之言进行阐释,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当代学者中已不多见。
竞赛教学让古文“活”起来
对于初涉文言文的中小学生来说,读《大学》这个文本,能读懂吗?会有兴趣吗?对于这一问题,杜老师表示,15岁以下是小孩子记忆力最强的阶段。所以,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国学”教育不必在释义上过分强求,应主要在于熟读成诵,最好能将文本背下来。当孩子长大了,随着自身经验的丰富,就会自然想起小时候背诵过的经典,并有更深刻的体会。“不过,刚开始学习时,小孩子通常会觉得看不懂听不懂也学不明白,甚至有点闷,不好玩。这时,就需要老师在提高教学兴趣上多下些功夫。”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杜老师特意在教学中设置了文章接龙等游戏,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男生和女生分组进行诵读。这些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起了同学们的读书热情。伴随着杜老师的鼓励,孩子们很快就将原本显得枯燥的文言文背诵下来。
“其实,读书读得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了。”曾听过杜老师《论语》课的王子芸同学说,这次来参加冬令营活动是为了提高自己。“刚开始学习‘国学’可能会觉得有点闷,但慢慢习惯了就有兴趣了,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有多难了。而且,这次活动老师还带我们在花园上课,就像电视上的草屋私塾一样,风景很好,我觉得很好玩的呢。”王子芸说。
家长和孩子一起学
本次“国学”冬令营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我觉得‘国学’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传下来的经典,孩子们应该多跟着学习。但是由于现在的教学模式过分地重视应试教育,中小学中虽正在试点‘国学’课程,但大多只是走个形式。而且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学,多是语文老师代课,所以能学到的东西很少。”陪孩子来参加冬令营的史女士告诉记者,一方面学校的“国学”教育资源有限,而另一方面,学校外面讲述“国学”课程的学费又很贵,这次海口晚报《教育周刊》组织的冬令营,为孩子接触真正的“国学”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所以她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报了名。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不仅听课的学生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很多家长也不例外。而且,一些家长还带着笔记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对此,杜老师表示,这是他非常愿意看到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并借助海口晚报的影响力,能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对‘国学’产生兴趣,让‘国学’在海口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杜老师说。
相关链接:
教育周刊“国学”冬令营 7天带你品读《大学》
“天价”国学班引争议 4天课程能带来什么
海南首届国学文化节举行 全面解读传统文化
海南首届国学文化节11月16日开幕 探讨儒商文化
海南首届国学文化节将于11月启幕
海大研究生的国学梦
海口部分幼儿园:打着“国学”旗号挣家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