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大学语文课是在浪费时间
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上,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比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受访的大学生看来,事态可能没有这么严重。
陈诚是2012届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一名获奖学生,他负责的一项创新作品收入《奇思妙想的物联网》。张海霞对他的作品介绍进行了细致的改动,也给出整体意见,“内容描述不清,重写”。
陈诚觉得:“我主要是为了把这个东西讲明白,所以用词、错别字、标点还有其他的细节问题就没有太注意,我以为审稿时会有编者来处理这个。”
陈诚的专业是集成电路。“我语文水平不怎么样,能应付的就应付,能躲的就躲。”陈诚说,他目前大四,已经被保送为本专业研究生,四年来论文写得不多,写科研论文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别人才会明白,但表达问题对陈诚来说并没有产生太大困扰,“我个人觉得和别人交流、讲话能讲明白就行。”
在陈诚所就读的大学,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必修课,他也从没有选修过这方面的课程,“我对科学比较有兴趣,对语文没太大兴趣,不会主动去看相关的书籍”。
他身边的同学选大学语文的也不多,高考之后,语文课对他们来说几乎没什么上的必要了。
接受采访的其他几个获奖同学都表示了相同的观点,他们中有的选择在本校读研,有的留学,还有的就业了。
王汉学的是通讯工程,参加了两次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都获奖,他在毕业后选择了创业。他们的大学语文属于必修课,但他“现在基本上想不起来教了什么”,“老师都是泛泛地讲课,浪费双方的时间,还不如自己花时间去看自己想看的书。”
东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乔光辉曾经指出:“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在理工科大学上文化素质课,教师仿佛是一位跳梁小丑,在极力取悦学生,学生对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却不以为然。”
上中学时,就对语文没兴趣了
事实上,这些学生渐渐远离语文教育,从中学就开始了。在采访中,多数理工科学生都提到中学语文教育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张海霞开始关住语文教育,也是因为上初中的女儿莉莉有一天跑回家告诉她,“反正我语文是学不好了,不想学了”。张海霞追问之后才明白,原来是女儿的阅读理解的答题与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大相径庭。
陈诚说:“中学我就开始讨厌语文了,主要是讨厌阅读理解的相关题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这类题目,如果没有这些反感,我可能还会看些书,现在是完全没有兴趣了。”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的温儒敏近年来一直关注语文教育改革问题,尤其是中小学语文。他受教育部委托,主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并主编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
在他看来,“现今的语文课只是半截子的”,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课常受到挤压,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重视语文。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综合性,要长期积累,所以在考试时就难于“拿分”。一些学校甚至让语文课给其他课让路。老师家长不让学生看“闲书”,就是做题。“这是极其短视的行为,‘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
温儒敏曾经要求北大各学院的低年级本科生对中学语文进行回顾与反思,其中约40%的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表示批评甚至反感,20%的学生既有批评也有肯定,另40%的学生比较肯定。
批评中学语文教育的学生提到,“高中语文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造假课……”,有学生认为语文本是陶冶性情、思想体验最自由的课,可是在高考挤压下,硬是用死板模式去限定理解,使这门课变得“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