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十所高校欠债百亿,各高校校长纷纷吐苦水。有高校校长称,不涨学费,无法还债。(1月28日《羊城晚报》)
高校欠债问题,只不过是高等教育问题最形象、最能击中公众关注点的表征。事实上,由高校高速扩张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界早已提出警告。高校扩招十余年来,忧思也从未断过。
高校的扩招、扩张本身并无错,因为社会需要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精英化的高等教育确实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全民化,欧美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一过程。在此种意义上,一味指责高校扩张是不对的。
问题在于,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要求高教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培养方式,甚至转变建校模式。然而,事实上,从名牌老校到普通高校,都在重复精英教育时代的专业设置、教学规划乃至行政管理模式。
而新兴的民办高校,则面临另一种困局。他们大多过度模仿传统公立高校的模式,浪费了大量财政、行政和教育资源。而有关教育部门,也以传统模式对他们进行评估、质量监管,忽略了民办高校的特点,束缚了他们的灵活性和活力。民办高校在质量、规模上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公立学校独立承担扩张责任。于是,圈地运动、扩张比赛开始了,债务也就自然背上了。由此可见,高校欠债,不过是一时的财政问题,背后所深藏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路线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解决之道有两条。一是,国家对高教事业进行全面统筹,结束高校的圈地运动,结束高校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盲目的扩张。对高校职能进行细分,对各高校的招生办学资质进行严格审查。非基础性的应用型专业,应该从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入手,砍掉一些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的相关专业,结束高校间的“战国时代”。多开设社会急需的技术性专业,辅以通识性教育。此外,可适当将一些学校搬迁到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多给大学毕业生回基层、下农村的优惠条件,消解大学生窝在一线城市就业带来的就业顽疾。
与此同时,则是将办学自主权全面下放,鼓励民办力量更自由地进入高等教育。同时,改变评估模式,不能再以传统的评估标准来衡量民办高校、新兴专业的办学成绩,容许他们更自由地生长、发展。民办力量本身具有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国家只要把好财务和质量关,它们是能够对公立学校起到补充乃至相辅相成的作用的。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