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路曾一度低迷
李一松的父母是印尼的归国华侨,印尼排华后返回中国,其父曾任海南农垦农场的副场长,而李一松也自小在海南长大。他自幼酷爱艺术,极有悟性和毅力,后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系,学习的是国画。他在海南农垦农场工会工作期间,就利用工作之便经常深入海南松涛水库流系的江河南渡边写生。
然而,李一松的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之后有一段时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李一松陷入了迷茫,暂停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也有过下海的经历。“那时候的画家地位太低了,经济待遇也极其有限,靠艺术生活日子难熬,所以我就回到祖籍所在地惠州,改行开始做起了装潢。”但在惠州西湖旁的一次经历再次改写了他的人生,让他回到了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来。
当时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艺术品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在西湖边上,有不少人在卖画,也有不少来惠州开厂的台湾老板买画,这让李一松也萌生了卖画的念头,开始是卖别人的画,卖多了自己也技痒起来,开始重新拿起画笔。
黎雄才赠四字“天道酬勤”
重拾旧业其实却不简单,“毕竟放下了画笔几年,刚开始的时候有点生疏的感觉。”李一松说,“所以我就找了很多名家的作品临摹,有古人的,也有现代名家的,其中,临摹得最多的是黎老的画作。”
他从小爱画松,所以对黎老很崇拜。临摹得越多越是对黎老产生敬仰,李一松也因此产生了拜师的念头。刘备是三顾草庐请到了诸葛亮,而李一松为了打动黎老,所花的精力更多。第四次到黎老家拜访的时候,李一松特意带来了自己临摹黎老的一幅作品,黎老为他的画作所动,老人慢慢点着头说,“嗯,气势大,画松有个性,细节还要锤炼啊。”并开始亲自指点他如何画好松树的细节。
细节从哪里来?从采风中来,从琢磨中来。现在,李一松每当站在一棵古松面前,就像站在老师面前一样,心底的那一份热力和虔诚不曾止息。李一松说:“我从来不相信在画画的艺术上有捷径可走,没得偷懒,没得投机取巧。一个山水画家,只有在揣摩前辈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多去采风。”李一松追寻黎老的足迹踏遍三山五岳,有次看到千年古松,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生命力了得,他被深深感动,观摩良久。后来有幸成为黎门弟子,便好比一棵新松置入了老松之厚土。
黎老在世时给他很高评价,九十多岁高龄时还为他的画集题写书名,并赠书法“天道酬勤”。天道酬勤,很多人将其悬挂头顶,可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黎老正是中国最勤劳的画家,他一生创作了数万件作品,一天到晚不停地画。作为黎老的弟子,李一松不光是在画派画风画技上传承师道,更是继承和感悟到天道酬勤之精髓,并将其付诸实践。
(编辑:王艺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