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盖着“繁华”印章的老街往昔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鲁朴 符王润 时间:2013-02-04 10:32:37 星期一

  海口“五行”海外闻名

  自宋代海口商业崛起之后,进入民国时期,海口迎来了商业的繁荣时期。

  当时的海口,是海南对内、对外贸易的门户,所有各县货物,都以海口为吞吐港。来自广东、上海的火柴、火油、药材、布匹、美国面粉、烟草等经由海口输入海岛,而槟榔、椰子、牛皮、咸鱼、橡胶等则同样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广东等地。这也由此催生了诸多商铺,涉及多种行业。1935年5月,当时的琼崖实业调查团对海口商业进行了调查,统计当时在海口共有涉及杂货、五金、“九八行”(代理业)、织造业等35个行业的572家店铺。而此时的海口,人口还只有5万。

  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期,琼州与泉州、福州之间的贸易已经十分兴盛。在赵汝适的《诸蕃志》中留下了“泉州商船载酒、米、面粉、纱绢、漆、瓷器等来琼州,正月出航,五、六月间回航,输入槟榔”的记载。而福建、广东各地商人来海口设店经商,则始于1685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往后,随着来海口的外地商人的逐渐增多,在来自福建、潮州、佛山、高州以及海南各地的商人中逐渐形成了海口闻名一时的“五行”———“福建行”、“潮行”、“广行”、“南行”、“高州行”。早期,“福建行”和“潮行”的商人以其出色的管理能力,最早发展起来。但“广行”后来者居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出于天时、地利、人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起,“南行”进入其发展高峰期,成为后起之秀。他们中的“安记”、“旭记”便是当时海口市数一数二的大商行。往后,海口老街相继出现的福建会馆、高州会馆、潮州会馆、五邑会馆等,都是形成了海口商业发展史上的一支劲旅,与华侨商人形成了呼应,海外闻名。

  千余商家 鼎盛一时

  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海口市场逐渐扩大,商人们希望能有一个组织能够“剔除内弊,考察外情”,于是商会逐渐替代最初的“五行”,成为维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团体。在还是清光绪在位的1904年,“海口商会”在当时的南门内街(今博爱南路)正式成立。首届会长是中山路“瑞隆号”百货商店的主持人陈家富。

  到1919年,海口已有商店四百余间,当时国家农工商部规定,凡通商口岸准成立总商会与分会藉以联合商情共谋商业之发达。海口是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于是改为“海口总商会”。

  1930年,海口总商会换届,改为海口市商会。会址就在今天的中山路15号。商会改设主席。这届的商会主席是海口海甸人毛泽海。他是当时位于中山路64号经营“民兴汽车公司”的主持人。商会不设副主席,当时很多大名鼎鼎的商人如海南书局经总理唐品三、陈嘉庚杂货公司的陈济川、海兴车路公司的李爵山等都是当时商会的常务委员。

  上世纪30年代末期,海口市商会商店会员从最初的三百多户发展到了一千余户,其中不乏像“安记”、“旭记”、“精华”、“裕大”等这样实力雄厚的商家。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商会的商人们热心于推动海口市的公益事业。从最初的陈家富创办“养子堂”,收容弃婴,到开办当时海口的高等小学“五行学堂”,让学生们接受新文化教育,再到重修惠爱医院,在瘟疫流行时施行赠诊、赠医、赠药,当时海口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在商会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改观。如今的海南中学前身琼海中学、海南省人民医院前身琼州海口海南医院的建立,都得到了商会的大力支持。

(编辑:王艺珊)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