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标题本身就凸显了“我”字,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呢?“我”生活的世界很大,可以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可以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甚至还可以从现实世界扩展到虚拟空间。在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最熟悉、最容易驾驭的材料,就可以写好这些作文。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捕捉自己生活的精彩瞬间,让它们成为我们写作中最鲜活的素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生活,自己与周围熟悉的人的故事。别人的东西,用用固无不可,却不免千人一面,而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独特而生动,因为唯一而珍贵。《我与地坛》弥漫着史铁生的纠结,其间有绝望,有彷徨,十五年的纠结终于有了生命的彻悟。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份孤本,别人难以复制,幸福也好,痛苦也好,都打着鲜明的自我的烙印。
另一方面,也可以合理取舍,提炼生活的真实。生活有时平淡无奇,既不生动,也不典型,这时就可以学学小说人物创造的方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合理进行取舍,甚至可以适当地移植和嫁接。只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便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可贵的就是在这平淡无奇中发现生活的本质。下面是2010年高考天津卷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我是一个盲人,但我的世界却是多姿多彩的。
……
因为我的亲人、朋友,我的世界才会有那么多的颜色,才会变得五彩缤纷。纯洁的白,热情的红,暖暖的黄,清澈的蓝……每一种颜色在我的小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角落。“爱是什么颜色?”“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每一种颜色中都饱含亲人对你的爱。”
作者未必是一个盲人,但可能与盲人有过一些接触,或者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一个盲人,于是他有感于“那一个”盲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有感于“那一个”盲人快乐的生命状态,便有了这盲人世界里最可贵的色彩。
其实,当我们撇开那些所谓亮点的练习,撇开那些程式化的语言,不让那些滔滔不绝的排比句裹挟学生可爱的生命,回归到学生自己的生活,还原他们最本初的生命状态,引导他们在最原始的生命形态中感受一下生活与生命的美好与珍贵,自然可以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生活本就是无形的文章,文章却正是有形的生活。
写实一点——抒发感动,为作文注入温柔的基因
情感是文章的血液,有一颗善感的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便可以眼中有世界,笔下起波澜。《故都的秋》,用一种近乎唯美的笔调描写了故都的秋色、秋声和秋味,眷恋之情洋溢在笔锋之下。《小狗包弟》,在平静的叙述中表达出巴金先生对自己灵魂的深刻反省,忏悔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可见,情感的表达正是作者缀文的目的,就像古人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高考作文的命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情感世界,把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的重要砝码,多年来,很多满分作文都是因为真情实感打动了阅卷老师。这与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是相一致的。高考就是通过阅读和写作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倡导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引领健康美好的思想情感。如安徽卷曾经连续几年都在命题上格外关注情感,从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到2008年的“带着感动出发”,命题本身就提示了以情感为侧重点。
怎样表达情感?一种方法是在细节中倾注情感。《背影》中那个爬月台的肥胖的努力的身影,《我与地坛》中那个不知道儿子走了多久却还是雕塑一样原地站立的母亲,都曾经带给作者灵魂的震动,当他们把这种感动自己的细节形诸文字,便也令读者动容。这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因为本身饱含情感方能超越时空,久久地攫住人的心灵。我们写文章就是要找到生活中这样的一些细节。
2008年的上海卷,要求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看似关注到第三人称,实际还是通过“我”的眼和“我”的笔表现“我”对“一个群体”的情感和认识。当年上海卷的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就以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真挚的感情赢得了阅卷老师的认可。其中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当小作者把眼光投向那一个群体,把自己对“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凝聚到两个细节——希望叫着他们的乳名,希望拉起他们的小手,这本身就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表现出一种纯真与善良。叙述有了明显的态度,思想带着感情的温度,行文充满着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抒情。《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一边回忆刘和珍等人的遇害以及与刘和珍的交往,一边直接倾诉难以抑制的悲愤。2009年湖北卷《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那首长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2007年安徽卷一篇优秀高考作文在结尾用了这样的一段话:“母亲啊,在每一个漫漫长夜里,您都枕着女儿的名字入眠。今夜,就让女儿枕着您的无尽的爱和牵挂入眠。在梦里,我提篮春光去看您,醒来时看到您美丽幸福的容颜。”这样的抒情是在前面充分叙述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所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生命最本初最普通的感动与震撼,捕捉生命中最细微而又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关注自我,用心去触摸身边的人和眼前的事。的确,触动你情感的可以是北京奥运那种磅礴的爱国情,可以是汶川地震生死考验中那种澎湃的民族情,但更多的还是平凡生活中静水流长的亲情和友情,这种情感更具体更真实也更深厚更真挚。
写深一点——理性思考,为作文插上智慧的翅膀
好的文章不但是生活情景的再现,带给人情的熏陶,更给人理的思考。理性思考,是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使作文流动着智慧。
审题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立意上充满思辨色彩,这是使文章充满理性思考的一个方法。2010年山东卷的“光明与阴影”、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安徽卷的诗歌材料作文,本身就充满着哲理与思辨色彩,可以从辩证的角度立意,以保证自己的论述充分而严密。全国卷Ⅱ的“浅阅读”的问题更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快餐时代,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浅阅读”应运而生,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浅阅读”这种方式究竟怎么样?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如果只满足于信息的摄入,当然也不失为一种读书方法。但如果深入思考一下,“浅阅读”带给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恐怕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方法的问题,更会带来一种思维习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怎一个“浅阅读”了得!这样辩证地思考便能使认识得到提高与深入。
表达上渗透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自己的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也可以让文章因理性而精彩。高考作文命题既有选拔优秀学生的显性而实际的功能,同时也担负着影响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精神方面的导向责任,而后者是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所以关注生活,体察生活,思考生活,并有意识地引导考生表达个人的认识和观点是我们备考的一个重要内容。2009年天津卷的“我说90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2010年浙江卷的“角色转换之间”、江苏卷的“绿色生活”,都考查着考生的认识能力,都需要体现作者的态度。尤其是2010年全国卷Ⅰ的漫画作文,那只猫说了一句非常经典而且耐人寻味的话: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这的确代表了社会上很多人的想法,但一个人应有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因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见,理性的思考可以启迪一种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高考正是要通过作文来检验考生的理性判断能力,从而导向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生命态度,而这恐怕也正是高考的终极目的。
所以,不要莫名其妙地硬造排比,不必搜肠刮肚地东拼西凑,也不用毫无意义地罗列诗句,因为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多一点朴实,少一点浮华;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做作;多一点深刻,少一点平庸,才更有利于我们写出自己精彩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