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5岁的湖南邵阳少年小傅没想到的是,这个春节,父母的一个举动,让他成为注目焦点——父母将他的头像做成告示牌,张贴在当地多个网吧,以便禁止其上网。
事实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家长们为此亦伤透脑筋。
然而,面对小傅父母此举,外界观点褒贬不一。有网友叹息地认为,可怜天下父母心,此举实属无奈;也有网友认为此举不可取,甚至适得其反——“通缉令”式的图片伤了孩子自尊,也割裂了亲情;部分网友还提出了反思:网瘾“攻防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努力和参与。
家长张贴孩子头像以禁止其上网
有网友近日在邵阳市某网吧上网时发现,入口处的醒目位置上,有一张A3纸张大小的彩色照片,上面写着名字和年龄,下面还写着一行黑体字:请禁止他上网,末尾还留了一个联系电话。
有网友认为,图片有点像“通缉令”,伤了孩子自尊;也有网友认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此举实属无奈;不少网友表示共鸣,认为家长在处理孩子网瘾这件事上,值得认真思考。
记者了解到,小傅今年15岁,目前正念高一,成绩一般,一年前开始迷上网络。父母为了阻止其上网,这份告示被张贴到了当地10余家网吧。
从照片中,记者发现,小傅眉清目秀,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很斯文。
治疗孩子网瘾仍任重道远
一项调查显示,家长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依然保守,担心多于实际的指导,7成被调查家长担心孩子上网耽误学习。
记者留意到,针对未成年人上网,国家出台了多项举措,如禁止网络经营场所对未成年人开放等等,几年前,颇受争议的网瘾电击疗法也被紧急叫停,而一些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则不定期地对网吧开展突击检查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中新网记者,从网瘾的起因看,大多属于家庭教育问题,即父母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或对孩子实行简单、粗暴的管理。由于生活中缺乏关爱与理解,孩子才会沉迷网络。治疗孩子的网瘾,必须针对这一“病根”,重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熊丙奇说,当前,面对网瘾孩子,家长们显得十分焦虑与困惑——孩子患上网瘾后,家长只有独自面对,学校不管,社区没人帮助,加之家庭也有具体的生活压力,所以很难抽出更多时间,耐心地引导孩子,往往采取粗暴的方法,从而使问题极端化。
对此,熊丙奇认为,治疗网瘾,不是强制戒网,也不是进行惩戒,而是一种生活教育,通过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交流,才能让孩子逐渐摆脱网络,开始正常的生活。他建议政府加强投入,建立专门的公益机构,面对孩子开放,并与社会公益组织形成合力,将社区、学校、家庭的力量整合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褚宏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小傅父母的作法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非常不利,好心作了一件错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侵犯了孩
子的权益,比如肖像权和名誉权,容易激发亲子关系。他说,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前提下,采取疏导与引导的方法,允许孩子适当地接触电脑,规定玩电脑的时限来解决这一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17日,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将借鉴国外防治经验及作法,研制本土化网瘾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研究未成年人网瘾形成及发展机制,在未成年人出现网瘾症状前进行有效的事前干预,以此减少网瘾危害,降低诊疗成本。 (记者李俊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