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赵福清抱着孙女,和张兴琼(左一)合影。她们都是张老师的学生。
村民为火天岗村小送去木柴村民为火天岗村小送去木柴。
大山里的感动
“隔山相望夫与妻各撑起一所小学”追踪
@华西都市报:
连日来,华西都市报持续关注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夫妻小学”,廖占富和张兴琼两位老师朴素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和网友。当地村民和家长敞开心扉,向记者争相讲述他们心目中“夫妻小学”的故事。播种
看书、备课、批改作业,成为廖占富老师夜晚生活的全部,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廖老师寝室的灯光亮着。
深耕
村民赵福清今年53岁,仅比张兴琼老师大2岁。1980年,张兴琼在扫盲培训班教赵福清认识了“锄头、镰刀”等汉字,学会了打借条、领条。
赵福清又相继把子女送到火天岗村小。
一年前,赵福清又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张兴琼老师手中。
这在火天岗村,并不是少数。
收获
人口800多的火天岗村,共计走出了三四十名大学生。
经华西都市报报道之后,“夫妻小学”关注度不断走高,昨日有多家媒体前往采访。
甘于寂寞
廖老师寝室每晚都亮着灯
石庙子村村支书向仕奎和廖占富是初中、高中同学,十多年前,他和廖占富一样,都是碧溪乡的代课教师,三年前,这位老同学来到石庙子村,有很曲折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石庙子村几乎没有一名正式教师,由于距离县城遥远,条件艰苦,聘请来的代课教师也是走马灯似的轮流换。2008年,一位姓杜的女老师教了一年多,随后来了一位姓蔡的老师,教了几天就走了。随后20多天,学校被迫关门,身为村支书的向仕奎心急如焚,他向碧溪乡中心校校长景华“要人”,景华十分神秘的告诉他:“莫急,马上给你派一个优秀的老师来。”
2009年12月底,新老师终于前来报到了,当看到廖占富的一刹那,自己既吃惊又高兴,“我当年和他是同行,他在全乡代课老师中很有名气。”
廖占富家住学校对面的风斗垭,回一趟家需要两个多小时。自从来到石庙子村小后,他就很少回家,山村的夜晚十分寂静,村民们早早关门闭户,而廖老师不会打牌喝酒,所以也不串门,看书、备课、批改作业,成为他夜晚生活的全部,很多个晚上,当向仕奎从外面开会回家从村小路过时,都看到廖老师寝室的灯光亮着。
相关链接:
海口老人陈起贤教书育人一辈子 省吃俭用助学近40万
海南教书育人报告团宣讲:山里教师“舐犊”情
有关教书育人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