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注定要在大特区人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怀着豪情和喜悦,海南人民踏入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第二年,在打基础中不屈不挠地继续前进。
这一年,海南经历了“洋浦风波”的冲击、连续遭受了3次台风袭击。大特区人继续高扬敢闯、敢试的特区旗帜,真抓实干,“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进一步理顺,开码头、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社会环境进一步净化。BB机、股票、红绿灯等新事物第一次走进海南人民的生活。随着马村电厂两台5万千瓦机组相继发电并网,夜幕下的海口市真正成为灿烂的夜明珠……
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引发轰动中外的“洋浦风波”。(本报资料照片)
述评
洋浦风波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洋浦成为海南开发建设的“排头兵”。1988年6月,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与海南省政府达成初步协议,由海南省政府在洋浦半岛划出3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开发区,区内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熊谷组,期限为70年。
然而,正当人们为洋浦的开发前景欢欣鼓舞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以空前猛烈的强度骤然掀起。1989年3月,5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大会上联合发言,公开指称“洋浦模式”是将大片国土送给外国人的新“国耻”,“何异引狼入室”,斥之为“出卖主权”、“丧权辱国”。随即,123名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递交了提案,在国内外激起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发表文章,斥责洋浦模式是“卖国行为”,认为是“新国耻”;一些大城市受这些舆论影响的大学生,打着“还我海南”、“严惩卖国贼”等标语牌上街游行。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这就是轰动中外的“洋浦风波”。
洋浦风波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海南的干部群众承受着不应有的骂名和巨大的压力。日本驻香港总领事接受日本政府外务省的指示会见于元平时声称,香港熊谷组的日方股东不愿参与涉嫌“侵犯主权”的投资。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海南省主要领导人一面立即就洋浦开发问题发表谈话,说明实情,澄清误解,一面上书党中央、国务院,指出一些人对洋浦开发的指责“完全是离开时间、地点、条件看对外开放政策”。
3月30日,海南省主要领导人联名上书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国家主席杨尚昆,报告情况,申述意见。
4月6日,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向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各省市的领导介绍洋浦情况,全面陈述了省委对洋浦开发的想法和理由,也列举了国际间买卖土地并不涉及国家主权的众多例子。他强调指出,洋浦开发区照样挂五星红旗,照样有人民政府,照样按中国法律办事,不存在违背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海南发展战略的指示精神,不存在沦为殖民地和租界的问题。
4月28日,邓小平对洋浦风波作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
邓小平的批示迅速平息了风波。
时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海南著名学者廖逊认为,洋浦风波的发生原因是多样的。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提出了以开放促改革。国门虽然打开了,但很多人的思想并未改变。以特区建设为例,深圳搞特区建设的时候,有人批评说是资本主义,洋浦办开发区,有人批评说是“新租界”。“这说明当时很多人的思想比较僵化,没有真正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精神,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时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除了上述原因,洋浦风波与当时进行的物价改革也不无关系。物价改革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很多人对改革有一种不满情绪。洋浦开发由于是纯商业谈判,因此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当时中央各个主管部门并不了解这个商业项目。
“如此大的项目很多人不知道,有人就会认为一定有问题,所以就下来查,一查就给海南扣上了卖国的大帽子。”廖逊说。
3次台风连袭
1989年10月2日,26号台风从陵水黎族自治县三才镇至三亚市藤桥镇沿海地区登陆,台风中心的风力达到12级,风速达40米/秒。
这次台风是海南继1973年14号台风以来最大的一次,全省19个市县均遭受台风袭击和影响,陵水、万宁、保亭、三亚等县市阵风达45米/秒,全省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陵水、琼海、琼山等县有几百个村庄和几万人被洪水围困。到10月6日,已造成40人死亡,529人受伤,晚造水稻受灾面积148万亩,刮倒和折断橡胶树1946万多株,林木3326万多株,倒塌房屋15957间,损坏房屋169166间,受损失的还有大量的旱粮作物、热带作物、水库护坡、渠道建筑物、小水电站、桥梁、公路等,总计损失约8.37亿元人民币。
10月9日,25号台风中心从三亚市南部近海海面经过,阵风10级,全省暴雨成灾,大大加重了26号台风所造成的危害。
10月13日,28号台风从海南省南部约60公里的海面经过,中心风力12级(40米/秒),又给海南省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组织群众防洪救灾工作,全省各县、市共有县市级干部190人,局科级干部1423人,机关干部2409人,乡镇干部4479人,在台风期间,下到乡村和水利工程第一线。
全省10天之内遭受3次台风袭击,地区集中,暴雨集中,风力强,来势猛,受灾面积大,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受灾的地区,除三亚、陵水、万宁、琼中、乐东等市县外,通什、保亭两市县还遭到特大山洪的猛烈袭击,市政设施、通讯线路、公路交通、中小学校舍、农作物以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尤为严重。据统计,全省有70人死亡,700余人受伤,15人失踪;初步统计造成财产损失约19亿元。
打好基础
真抓实干加快特区建设
12月4日,省委书记许士杰在海南日报发表了《在打基础中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署名文章,发出了“打基础”的号召,明确提出打基础是突破海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打不好基础就会卡住海南前进的步伐。
文章说,广厦千间,始于基础。必须坚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用三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继续打好基础,改善环境,积蓄后劲。在打基础中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我省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没有一个长期的适当发展速度,就谈不上经济稳定;没有经济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没有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稳定发展就会落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针对这种现状,一个由官员、学者组成的理论小组历经一个多月潜心思考和热烈讨论,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海南日报推出“十论在打基础中前进”的系列评论。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国舜当年是系列评论的执笔人之一,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写的是第五论,谈的是农业问题。”。
“‘十论’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陈国舜告诉记者,当时海南特区建设面临着很大困难。一是基础薄,底子弱。无论是基础设施、经济条件还是干部素质都不完全具备“省”级水平。二是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是应该“贸易立省”还是“产业立省”,各方意见不一争执不休。三是各级干部普遍心浮气躁,“认为海南一公布成为特区,生活水平一下子就可以上几个台阶”。
陈国舜说,系列评论澄清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误区,有助于大家进一步认清海南省情,克服浮躁心理,潜心思考海南发展。同时凝聚当时全省600多万人民的力量,艰苦创业深化改革,加快特区建设。
就这样,这一年来,在全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形势下,海南克服资金不足、市场疲软以及几次台风袭击所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各项建设事业继续发展。
全省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1988年增长5.2%;国民收入71.6亿元,增长4.3%;社会总产值140亿元,增长5.6%;工农业总产值52.6亿元,增长3.6%;社会商品零售额40.27亿元,增长7.5%。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