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过去。那张泛了黄的玉兰号轮船票,一直锁存着闯海人的梦。 1988年,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0万人才涌过琼州海峡,演绎了一次人才迁移史上罕见的壮举。这是闯海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也是闯海人永远受益的精神财富。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五周年之际,海南周刊推出“1988·闯海记忆”系列专题报道,纪念那段充满梦想与激情的闯海岁月。
闯海人心中都有“玉兰号”
1988年航行在琼州海峡上的轮渡,载着许多闯海人来到海南。黄一鸣摄
1980年代行驶在海口至广州之间的山茶号。冯椿摄
马康年珍藏的1988年玉兰号船票。
马康年珍藏的1988年玉兰号船票。
“谁不爱自己的家?谁愿意浪迹天涯?只因为走自己的路,只因为种子要发芽……”25年后的今天,音乐人李德成为纪念当年的闯海生涯创作的《海南梦》,依然深深地激荡着闯海人的心。
1988年,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0万人才涌过琼州海峡,演绎了一次世界人才迁移史上罕见的壮举。这是“闯海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也是“闯海人”永远受益的精神财富。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五周年之际,海南周刊今起陆续推出“1988·闯海记忆”系列专题报道,以记者走访亲历者的方式,讲述闯海故事,以纪念这段充满梦想与激情的闯海岁月,重温海南梦。
玉兰号、人才楼、横渡琼州海峡……这些打上了闯海记忆深深烙印的名词,唤起多少人几多深情的回忆。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在30年的时光里,玉兰号一直作为广州至海口运送旅客的主要客轮,往返琼州海峡两岸,它见证了1988年前后各方人才下海南的历史壮景,载满一批又一批闯海人来海南寻梦;也曾无数次驶离秀英港码头,载上那些挥手的人们,看他们含泪微笑地与海南别离。
对于闯海人来讲,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玉兰号,不管那艘承载自己的船叫什么名字,对海南最初的梦都寄存在了那里。
25年过去了。那张泛了黄的玉兰号轮船票,一直锁存着闯海人的梦。
珠江碧水悠悠,玉兰号曾从这里出发,穿越琼州海峡,一路丈量高远的云天。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在30年的时光里,玉兰号一直作为广州至海口运送旅客的主要客轮,往返琼州海峡两岸,它见证了1988年前后各方人才下海南的历史壮景,载满一批又一批闯海人来海南寻梦;也曾无数次驶离秀英港码头,载上那些挥手的人们,看他们含泪微笑地与海南别离。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之际,记者寻找数位乘坐玉兰号轮的闯海人,听他们讲讲玉兰号和曾经发生的闯海故事。
玉兰号承载寻梦的年轻人
印着黄色花纹的玉兰号轮5等舱船票,是长居上海、年近60岁的马康年先生25年来的宝贵珍藏。这是1988年2月24日,马康年提前到广州洲头咀客运站,排长队才买到的船票。“海南正值建省前的两个月,已有四面八方的人汇集到广州,等待坐船去海南,玉兰号船票一票难求。”
玉兰号轮当年隶属于广州海运局,即现在的广州海运集团。1980年代,广州海运局是国家交通部直属的海上运输企业,据海运集团有关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海运局拥有客、货、油轮130多艘,190万载货吨位,8000多载客位,年货运量已有2400多万吨,客运量为100万人次,经营的航线有200条,除广州、海口之间的航线外,还经营着至上海、香港、澳门等航线,承担着部分远洋、近洋和中国沿海客货运输。在客运上,当时有洲头咀、大沙头、西提、黄埔、华达船舶服务公司5个客运站点开放出售船票。
1988年乘玉兰号上岛工作的海南省知名摄影家武进群回忆,玉兰号轮主体甲板以上有3层,一、二层为1至3等舱的客房,第三层便是顶层甲板;而船体主甲板以下还有两层,分布着4、5等舱的客房。4等舱是有小窗的,到5等舱便看不到外边了。尽管已经“服役”了多年,但武进群的印象中,玉兰号船体保养得很好,“感觉并不很旧。”
当年,武进群带着妻儿从吉林经北京一路南下,在广州购买了玉兰号2等舱船票,过海来到了海南。玉兰号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他颇感意外地发现,和自己一样乘玉兰号来海南的,不仅有全国各地带着创业热忱的年轻中国人,还有不少外国人,在船上,他就用相机记录下了自己的孩子跟一位外国友人的合影;而印象最深之二,便是出珠江口之后,船在大风浪中摇摆得厉害,“晕船的人太多了”。可惜的是,当年玉兰号上的合影在数次搬家后不知所踪。
一场难忘的船上晚会
马康年对当年乘船的感受与武进群几乎相同。
1988年2月,当教师的马康年大年初三便离开了冰天雪地的南昌,来到气温10度左右的广州。从广州乘海轮要去海南岛的人实在太多了,好不容易拿到的16块2毛钱一张的船票,让马康年夫妻俩惊喜不已。大年初八的清晨,两人在洲头咀码头登上了玉兰号客轮。
上午9点,玉兰号在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中出发了。“海轮出珠江,绕深圳,远眺香港,迎着南海的波浪向海南岛前进。轮船上的200多旅客,几乎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赶海者’,彼此仿佛早已认识,都相互议论着同一个话题:海南要建省,而且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甚至会像香港一样的建立自由贸易区。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没到过海南、更没有去过香港,但人人都向往着、期待着能到特区去建功立业。”如今已近花甲的马康年回忆起那时,又闪烁出当年玉兰号上年轻人兴奋的眼神,激动地说,能在南国天地里自由翱翔,能在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岛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几乎是当时每一个玉兰号上的“赶海者”的共同意愿。
马康年回忆,那天晚上,玉兰号上举行了一场旅客联欢晚会。各舱旅客都蜂拥到了大餐厅,本来晕船的妻子也在众人的感染下参加了。“晚会刚一开头,人们纷纷走到餐厅的中间,有的大声地朗诵着抒情诗,有的唱起了充满激情的俄罗斯歌曲,还有的畅谈对大特区未来的设想。参加晚会的人有1950年代留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有刚毕业没几年怀才不遇的研究生大学生,很多人流露出对原来工作生活环境的抱怨,都希望能有机会在海南一切重新开始。”
闯海人心中都有“玉兰号”
从与这些陌生人的交谈中,马康年发现了“赶海者”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当年十万人才下海南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东北、西北、西南等边陲地区以及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鲜有江浙、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也许有人会以为这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向海南是嫌弃贫穷向往富裕,那就误解了他们。”
马康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起当年海南的落后状况:虽然有原始自然的美丽,但经济真的落后,全岛最大最好的城市海口没有红绿灯、没有出租车、没有程控电话、仍是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遍的边陲小城。
每天只有几个小时发电,晚上九点以后到处都有商店用小柴油机发电的情景,大同路、解放路、龙华路上听到的都是“突、突、突”的发电声。“当时即便条件那样艰苦,很多斩断退路上岛求职的人才们,在等待建省后会有更多就职机会时,为生存宁愿舍弃一切自尊和虚荣,在街头巷尾卖报、摆摊卖水饺和大饼,”马康年说,“我想那时,能够留下来坚守海南的信念,就是他们对海南未来发展的全部追求。”
1980年代一直长居广州的知名词作家苏圻雄对玉兰号海轮也有深刻感情。因为战友多在海南,十几年的时间里,每次来琼,苏圻雄几乎坐的都是玉兰号。他说,“对于闯海人来讲,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玉兰号’,不管那艘承载自己的船叫什么名字,对海南最初的梦都寄存在了那里。”
1988年2月25日(农历初九)11点钟,经历了26个小时的颠簸旅程,马康年乘坐的“玉兰号”准备在海口秀英港靠岸了,站在甲板上,前方海天交接间一条细长绿色的线出现在眼前,那便是海南岛,迎面吹过来的是和煦而温暖的南国海风,马康年内心不自禁地发出了一番感叹,不到一星期,仿佛经历了一年四季,南昌的严冬,广州的春秋和海南的初夏,在那一刻,他的心情也从寒冷压抑沉闷中解脱,逐步温暖起来。
在海南的10年,马康年目睹了许多人艰难的“赶海路”,自嘲自己当时还没有到破釜沉舟的勇气,还是一次次地往返大陆和海岛,努力按传统人事调动方式寻找适合自己和家人的社会位置,而每次往返间,玉兰号似乎成了自己为生活和事业奔波不停的见证。马康年在上岛10年后离开海南回上海创业,但当年玉兰号的经历,成为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深刻记忆。
在海南建省办特区前后,除了玉兰号,还有琼州一号、椰岛一号、芍药号等,同样记录着闯海者的动人故事。当海峡往事被再度提起,流年日深的火热场景却已随岁月飘零。旧人已杳,许多年后,会有更年轻的闯海人带着梦想来到海南,或许幸运地,他们还能看到,曾经的赶海者,行走在绵延的海岸边,一路拣拾沉落的光阴。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