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琼中什寒村:以乡村游破解农民脱贫致富难题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况昌勋 时间:2013-07-23 10:00:11 星期二

  什寒村、什进村,一个探索出政府投资的“奔格内”旅游模式、一个摸索出企业投资的“大区小镇新村”旅游模式。两个村庄尝试以乡村游破解农民脱贫致富难题———

  乡村游,村民如何分得更多面包

  ———什寒村什进村乡村旅游模式对比分析

  

  琼中什寒村    什寒村面貌一新。本报记者李英挺特约记者黎大辉摄

  保亭什进村什进村村民别墅独具特色。本报记者苏建强摄

  什进村景色如画。本报记者张杰摄

  什寒村路口的指示牌。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核心提示

  什寒村、什进村,一个在琼中,一个在保亭,两个贫困民族村寨,近几年通过不同的发展模式,尝试以乡村游破解农民脱贫致富的难题。

  两个村庄为海南发展乡村游开了一个好头。什寒村,打造出由政府投资的“奔格内”旅游模式;什进村,打造出由企业投资的“大区小镇新村”旅游模式。

  记者日前深入两“什”采访发现,两种不同投资主体,决定了农民参与乡村游建设的深度与模式不同。政府、企业、村民,海南乡村旅游三方投资主体,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实现三赢的出路?这成为当下业内外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两“什”之同

  闭塞贫困村

  向旅游名村蜕变

  什寒、什进,这两座昔日的贫困村庄,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获得了“新生”。

  什寒:路灯太阳能小亭可景观

  琼中境内多山,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岭就有17座。琼中红毛镇什寒村,就在与黎母山一脉的山岭之上,被青山环抱,海拔800米左右,是琼中最“高”的村庄。

  青山,带来的是美景,却也是贫穷。长期以来,什寒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被称为“贫困中的贫困”。

  山区,意味着闭塞。什寒,是群山环绕的一个小盆地,其中一座山被开了一道口子,是村子唯一的出入道路。这条9公里的盘山公路,崎岖,直到5年前,才拓宽,通车。

  村民黄秋梅说,1996年,她刚嫁到这里时,村里都是茅草房,墙壁是用竹片编的,没有通电,一入夜,一片漆黑。村里除了山,什么都没有。”

  2010年,这座村庄悄然发生变化。琼中把什寒村作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力打造。如今,走进什寒村,干净整齐,平坦的水泥路,先进的太阳能路灯,宽敞的大舞台,茅草屋顶的景观亭,以及黎锦苗绣坊等,一一映入眼帘。

  什进:村民住别墅村路铺地砖

  相距什寒村100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山村,保亭三道镇甘什村委会什进村,也在发生着蜕变。

  在什进村的博物馆里,一幅幅图片记录了这个村子的变迁。两年前,这个村庄,房屋是低矮破旧的民房,茅草屋顶。村民在“开放式”厨房里做饭,厨房是用4根木头,外加废弃塑料膜,搭建而成的。村路就是土路,路边垃圾乱丢,禽粪满地。

  据悉,什进村,48户203人,是保亭较为贫困的黎族村庄,2009年该村年人均收入仅2170元,还有12户住茅草屋。

  2010年,保亭提出了“大区小镇新村”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业。同年,北京春光集团海南三道湾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进入什进村,打造首个新村。

  两年后,村民不花一分钱,都住进了别墅,村路铺上了地砖,路边种上了花草树木。村子,精美别致,干净无垢。村里还建起了酒店、居民活动中心、商业街等。

  两“什”之异

  投资主体一为政府一为企业

  两“什”的变化相似,但是,他们的投资主体却不同。什寒村,由政府投资建设,而什进村,由企业投资。

  什寒:政府3年投入2149万

  记者从琼中红毛镇政府看到了什寒村投资情况表。2011年至2012年,琼中筹集各级、各部门扶贫资金287万元,对什寒村71户农户房屋进行危房改造。2012年,政府又整合了46万元资金,对什寒村进行环境改造。

  此后,琼中县政府又拨出1000万元,建设了文化广场、环村道、立面改造、太阳能路灯、公共厕所以及篮球场等基础设施。

  2012年至2013年,琼中再次投入292万元,建设客栈、茅草屋、射弩场、露营基地、民宿、农家乐、景观台等旅游设施。另外,在农业发展方面也投入了346万元。

  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琼中整合了2149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到什寒村的建设中,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大头,为1500多万元,房屋改造及立面改造,大约300万元。

  “由于资金有限,什寒村开发过程中,没有找大设计公司搞规划,而是尽可能多地利用什寒村现有资源,一点一点地改造。”琼中旅游委主任邓开扬说。

  “什寒村本身很漂亮,只不过,以前它的魅力被破旧的房屋和满地的垃圾所掩盖。”什寒村村民李政富说,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也就是帮村子“洗洗脸”,没有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

  什进:企业投2.8亿规划开发

  而在什进村,海南三道湾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斥资2.8亿元进行什进村新农村建设。其中,农户新房建设费用3000万元,规划设计费用1000万元,其他旅游区综合配套费用2.4亿元。

  由于什进村属于贫困村,居民住宅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可利用资源并不多,于是企业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村民的房屋被集中到一处,博物馆、商业中心、管理中心、布隆赛酒店、游客接待中心、SPA中心、度假别墅等,原本村子没有的,作为旅游要素,都被“加”进了村子里。

  农民相当多的土地,也被开发利用。保亭县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什进村土地面积767.65亩,人均3.8亩,涉及合作开发的有456.68亩,剩余310.97亩(为基本农田和部分坡地),人均1.5亩。

  村民参与模式和深度各不同

  两“什”村民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乡村旅游发展,但是,由于投资主体不同,农民参与模式也不相同。

  什寒:政府扶持村民开农家乐

  什寒村,下辖4个自然村,冲沙、元也、什托等3个黎族自然村和苗村1个苗族自然村。冲沙村小组的王国敏,苗村村小组的李政富,在政府的扶持下,分别经营黎族农家乐和苗族农家乐。

  “琼中旅游委帮我建了4间房子,买了7张桌子,我自己添置了椅子和餐具,农家乐就在去年11月开张了。”王国敏说,后来,琼中扶贫办又帮他在农家乐门口,挖了2口池塘,渔业局则补贴了鱼苗。

  李政富的苗族农家乐,也得到了琼中旅游委的帮助。“在我的院子里,帮我建了5间小瓦房,作为食堂。”李政富说,他的农家乐去年底开张。

  有吃,还得有住。琼中旅游委又帮村民腾出自家富余的房间,改造成民宿。“旅游委下属的一家公司,琼中旅游管理总公司,出资装修,然后与农民进行收益分成。”邓开扬说。

  据介绍,分成的比例为,60%归农民所得,35%归公司作为旅游管理资金,用来支付保洁、环境养护等费用,5%留给村委会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现在,村里有17间民宿。

  什进:企业吸纳村民当员工

  而在什进村,村民是以企业员工的形式,参与到景区发展中来的。三道湾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什进村有28人在景区就业,占什进村总劳动力的25%,主要从事酒店服务员、保安、导游等。

  同时,村民还可以经营商业铺面。三道湾大区小镇旅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公司在商业街内为每户村民提供固定商业铺面一间,面积12平米,农户可以自主经营,也可出租,收入归村民所有。

  在什进村开发中,公司并非将农民土地进行一次性补偿征收,而是“合作开发”,土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公司每年支付1000元/亩“分红”(以后每三年递增5%)。

  两“什”之惑

  如何能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

  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什寒村,农民是以主角身份参与景区经营,而由企业投资的什进村,农民以员工身份参与景区经营。

  什寒: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由于目前游客数量不多,现在什寒村只有王国敏和李政富两家在从事农家乐。

  “现在,农家乐每个月能赚2000多元。”王国敏说,现在他除了办农家乐,还在种地,并在镇政府兼了一份工。

  王国敏说,冲沙村一共12户71人,有4户17人外出打工,另外8户农民依靠种益智和水稻为生。

  “在苗村,除了我开农家乐,其他人还没有真正从事旅游业。不过,乡村旅游也让我们的土特产卖出了好价钱。”李政富说:“比如我们到山上采到的野蜂蜜,过去都是拿到山外面去卖。买家不相信是野蜂蜜,售价只能和家养蜂蜜一样。现在开发旅游,游客到村民家买,价格从去年的70元/斤涨到了100元/斤。”

  王国敏说,现在,什寒村最困惑的是,如何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更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给什寒村注入更多的黎族苗族文化,开发一些民族旅游产品,如黎锦苗绣、民族舞蹈、背篓工艺品等。”邓开扬说,由于资金问题,目前只能先开发一些小型经营性项目。

  什进:让更多村民参与景区经营

  而什进村,全村农民的居住条件已大大改善,并有28人转变身份,从种田的农民,变成了景区服务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村民黄燕兰经过培训,去年成为景区酒店服务员。“现在每个月工资1300元。”黄燕兰说。

  不过,有村民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土地被征用,如果以后不能在景区工作,又没地种,怎么办?虽然,每亩土地每年有1000元的“分红”,但相对于种瓜菜、种槟榔来说,效益并不算高。村民们希望,企业能打开思路、拓宽路子,想办法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景区经营中来。

  记者在一份总规图上看到,什进村不仅将建居民新区、商业街、酒店、SPA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还将建设“度假别墅区”,并表示将把“大区小镇新村”打造成为常住人口和常居型游客10万人的新型旅游景区。

  (本报营根7月22日电)

  发言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黄郁成、海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柯佑鹏、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调研员陈吉锋

  政府企业村民

  谋求三方共赢

  无论是政府主导投资与企业主导投资,都在寻找一条实现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共赢的出路。

  【观点1】

  黄郁成:我曾研究过浙江和江西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关系。政府投资拥有一定的扶贫公益性,无论出发点还是大方向,都值得肯定。但值得探讨的是,政府投资是以财政投入形式进行,各地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高低,而旅游投资数额庞大,这使得政府投资力不从心,难以迅速扩大旅游开发的影响。此外,政府的投资效益也不及私人或企业投资效益明显。

  乡村地区对资金的渴求,决定了乡村地区必须出让大部分旅游经营利益,以吸引资金投入。

  【观点2】

  柯佑鹏:农民要想以主角的形式,参与到企业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就得以土地为资本,成为景区的股东。今后景区盈利,就按照股份进行分红。这是一个好办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土地入股”模式,只是简单地从农民手中租地,离农民成为景区的“主人”,还差一步。

  专家王先生:由于政府过去长期缺少对乡村基层设施的投入,企业在投资乡村游时,不仅要投入资金完成土地适度规模的聚集,还要投入不菲资金在基础设施和硬件的建设上。因为投入多、风险大,投资者只要资金稍稍吃紧,就容易出现心态失衡,为追求资金的回收,可能会出现粗放经营,或者转为房地产开发的问题。

  在城市景观出现审美疲劳时,乡村风光已然成为天然景区。

  “政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减轻了投资企业的负担,让其更多地投入到经营性项目中,另一方面,农民也可以将基础设施作为参股景区的资本,提升在景区建设中的话语权。”这位专家建议,政府应该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景区开发监督;企业应该更多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景区的营销中;而农民则以土地入股和旅游产品的执行(如种植、采摘、民族织绣等)参与景区的经营。这样,才能实现“三赢”。

  【观点3】

  陈吉锋:两“什”的乡村游模式,还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是充分利用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目前,两个村充分利用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优势,巧妙地把城市旅游模式挪到了农村,可以说,是在旅游中植入了农业,但还没有用旅游提升农业的附加值。这正是进一步充分发挥农民作用的空间。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