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办不到3年、座落在海南省海口市府城区大园路的海南省技师学院现代手工艺系,师生们精心制作的3000多幅精湛的贝雕画作品在贝雕生产实训展销中心一经展出,立即赢得人们的赞誉。这些贝雕画作品有的被作为外交部和海南省政府的礼品赠送给国内外嘉宾,有的被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收藏。中国贝雕画第一领军人物、70岁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一个贝类资源丰富的海洋大省,率先开办起了全国首家以贝雕画艺术为主攻方向的专业,培养贝雕画工艺美术人才,使我们看到了重振国家贝雕画艺术、让贝雕画这朵奇葩再放光彩的曙光。

贝雕画作品 新华社记者 陈江 摄
曾经有过鼎盛与辉煌如今人才青黄不接
贝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五万年前的我国山顶洞人时期,贝壳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先民们曾用蚌壳堆塑成一条龙和一只虎的形状。我国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和陈设上常用贝壳来装饰。特别是魏、唐、宋几个时代,贝壳普遍用于铜器、漆器、家具的装饰。匠人们采用纯白的贝壳,刻制成平面或浮雕形式的花纹图案,镶嵌在各种漆器上,成为今天人们俗称的“螺钿漆器”。从此,螺钿漆器经久不衰,盛兴至今并流传海外,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在仍在生产、使用。
据海南省技师学院现代手工艺系负责人符留念介绍,解放后至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海滨城市大连的一些贝雕工人和研究人员,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的特长,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成功创作出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实用工艺品,从而揭开了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
贝雕画自大连问世后,沈阳市、鞍山市、 青岛市 、广西北海市、江苏连云港市等地纷纷到大连学习和移植,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很快形成我国的一个大型产业,并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贝雕画很快打入国际市场,产品大部分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因此,被国家轻工部定为重点产业之一。八十年代初,我国贝雕画及其工艺品达到全盛时期,全国生产贝雕画的企业多达上千家,轻工部工艺美术总公司的部管企业32家。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企业改制、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贝雕画艺术逐步走向低潮。至今国内像样的贝雕画工艺企业已经没有几家。目前,由于贝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培养一名贝雕工人需要很长时间,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年轻人普遍对这门传统工艺失去兴趣。贝雕的手艺逐步失传,致使人才青黄不接。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