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变幻莫测,历来成为人类探究的神秘之地。深海生态系统有几种类型,以什么为食物,哪些地方生物繁荣,哪些地方生物罕至?7月25日,在“蛟龙”大学课上,“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1航次)二三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回答了上述问题。
“深海底栖生物分为巨型底栖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和微型底栖生物4类。一般认为,大于2厘米的底栖生物属于巨型底栖生(动)物;生活于沉物表面和底内的,被0.22微米滤膜存留的所有单胞原核和真核生物属于微型底栖生物。”王春生的介绍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学员们纷纷议论道:“大于2厘米就算是巨型底栖生物了?”“0.22微米怎么能看见?”
“深海生态系统分为深海海盆生态系统、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冷泉生态系统、海山生态系统和海沟生态系统5个类型。我们即将到达的作业区属于深海海盆地形,水深较大。这里生物的食物来自海洋上层一些生物的尸体和粪便,当食物到达海盆中时数量已经非常少了,因此这里的生物量极低,被誉为海洋中的‘沙漠’。而生物量最大的是深海热泉生态系统,被誉为海洋中的‘绿洲’。海底热泉和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发现是20世纪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通常在热液口,群落生物量和密度都很高,每年每平方米是20公斤~30公斤,通常是其它深海环境的500倍~1000倍。”
王春生一边讲,一边打开图片,让大家欣赏。深海盆地巨型底栖动物中的原生动物、海绵动物、海葵、水螅、珊瑚、章鱼、虾、海星、海参、海胆、海百合、鱼,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蛤、蟹、贻贝、管栖蠕虫、海葵、章鱼……不同类型的海洋小生灵形态各异、千姿百态、色彩艳丽、可爱动人。
“我有个疑问,万一发现了新的、人类从来没有记录过的生物,根据什么来命名呢?”“这些地方的生物,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能食用?”“人们不断地去发现生物,最终的意义是什么?”课毕,大家纷纷提问。
“发现新生物通常有下列几种命名方式,一是以发现地的地名命名,二是根据其特征命名,三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王春生说,“发现生物的意义首先在于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不断地研究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关链接:
蛟龙号母船设备老化突发故障 船员高温下抢修
揭秘蛟龙号基线定位系统:大深度误差不超过1米
蛟龙号海底作业:首抓好动蜘蛛蟹 机械臂轻抖海泥
“蛟龙”号在南海“蛟龙海山”下潜
蛟龙号返厦门锚地避风 后续作业计划视海况而定